中国股市20年20事(16)
B股对内开放:不彻底的改革
2001年2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管局联合发出通知,允许境内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汇开立B股账户,交易B股股票。这个规定的公布,犹如石破天惊,顿时使长期受冷落的B股一下子热了起来,在随后一段时间内,B股市场出现了多个“集体涨停板”,沪深两地长期受压抑的B股指数迅速走出困局,一举创出了新高。
B股曾经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创举,在沪深两地交易所建立初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B股的出现,既是为了满足境内企业筹集外资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股市的需求。因此,在B股出现的初期,这种中国资本市场独创的形式曾经深受境外投资者的欢迎。但是,那些抱着满腔热忱投入B股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却大多遭遇了“折戟沉沙”的痛苦结局,最终都远离了这个市场。沪深两地的B股指数长期处于基准点之下,一些公司的B股募集计划也不得不搁浅,一些已上市B股的企业,其配股、增发新股等工作也一再受挫。
B股出现这种问题,其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B股的交易地在中国内地,但投资者却在境外,这种分离格局使境外投资者深感不便,再加上一些B股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和信息披露上存在诸多问题,使B股在境外投资者中产生了“信任危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企业筹集外资的渠道已经拓宽,除B股以外,在香港上市H股是一条更方便的通道,这也使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股票有了更便利的场所。从B股的现实状况来看,它并没有能够达到当初推出这个市场的预期目的,只能算是一个不很成功的市场。
事实上,虽然在此次对内开放之前,有关政策规定只有境外投资者才能买卖B股,但在一些证券商那里,这条规定早已通过种种变通手段走了样,参与B股投资的主力,已经从初期名副其实的境外居民变为境内持有外汇的居民,只是需要一纸境外居民的委托书罢了。但这种做法长期被视为一种违规行为,因此在证券商和投资者之间,达成了一种“只做不说”的默契,管理部门事实上也知道这种情况,但碍于种种客观原因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严重情况加以查处。因此,当时证监会和外管局作出的这个规定,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情况的制度追认。这条政策的出台,形成了对B股的强烈的利好刺激,投资B股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在对内开放前,B股整体相对于A股凸显出低股价、低估值的价值优势,让一些人甚至得出B股开放后至少能有4倍涨幅的结论,境内投资者都争相去抢这块价值洼地。2001年2月份,上海B股一个月的开户数量超过前10年的总和。
但是,B股市场出现的这股行情其实是长期受压抑的市场在政策改变后出现的报复性上涨,而事实上B股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随着这一政策的改变而消失。B股行情的这一轮暴涨,使原来以境外投资者为主的B股套牢者有了一次“胜利大逃亡”的机会,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解套筹码抛给了境内投资者。从当年6月开始,伴随着B股的高成交量,B股出现了暴跌,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沪深两地B股指数的跌幅都高达80%以上。此后,B股再一次躺在地板上难以动弹,直到2007年A股市场出现一轮大牛市之时,B股才借着这个机会出现了一轮可观的升涨。而在这轮牛市结束以后,B股市场再一次陷入死寂,直到今天都没有出现任何改观的迹象。
这次B股对内开放,虽然显示了管理部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决心,但这次改革是不彻底的,没有解决B股的实质性问题。事实上,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推进国际化的今天,B股的使命已经完成,因此需要政策面上作出更为彻底的改革。鉴于B股的实际持有者已经基本上是境内投资者,因此最为妥当的方法是将B股与A股合并。但是,由于我国的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B股与A股的合并还面临不少实际困难,但这是一个趋势,管理部门显然应该以更多的热情来研究这个现实问题,以切实保护B股投资者的利益。最近一年来,有关方面正在积极投入开设国际板的研究,希望吸引跨国企业加盟A股市场,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建设。其实,开设国际板,吸收外资企业上市,不妨先从B股市场的进一步改革试起,挑选部分合适的B股公司进入国际板市场,既可以为解决B股问题探索出一些经验,也可以为国际板的发展寻找到稳妥的路径,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