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
王海鹰
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2l世纪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它是当今世界基于一定的文化资源不断进行新的创意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比起一般的经济增长因素,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更为基础、更为内在的增长原动力。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后危机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以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题词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模式;战略选择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八个加快”标志着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与新矛盾——这也预示着我国经济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已开始。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正深深地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我国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中,诸多传统行业均受到严重影响,而新兴的创意产业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与新“引擎”。以北京为例,2008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为11%,3个季度之后,这一比例上升到11.8%,占第三产业的16.1%,创历史新高,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后危机时代”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在风云际会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但是,发展不仅要看速度和规模,关键要看质量效益,尤其是要看经济发展方式是否科学,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实践和事实证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过分依赖外需而忽视内需,重投资轻消费,重第二产业而忽视第一、第三产业,重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结构性不合理现象,势必难以为继。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化,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了抑制产能过剩、推动机制创新、制定产业规划、推进区域协调等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措施和规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并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必须看到,在中央一揽子投资计划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在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却在一些领域也付出了结构恶化的代价。第一,消费与投资结构的恶化。目前经济增长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还在加剧。第二,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过快,另外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如太阳能、风能企业等也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等问题。第三,非国有投资增长慢于国有投资增长速度,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可持续性不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出现的回升态势是脆弱的,是不巩固、不稳定、不协调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要抓住和利用好发展机遇,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却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
表面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其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受冲击最严重、经营状况最困难的正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的行业和企业,相反,那些发展模式科学的行业和企业,像文化创意产业等不仅未受冲击和影响,而且还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都是一次大洗牌的过程,都会引发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谁能在这轮经济变革浪潮中赢得先机,谁就将会在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占据主动。当前,许多国家都在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做准备,纷纷推出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发展战略,美国推出“绿色新政”,日本提出“绿色经济和社会变革”方案,欧盟提出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如果我国仍然停留在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陷入被动。进入回升向好的“后危机时代”,抓住机遇,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后危机时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国务院于2009年9月26日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文化产业规划——这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一般加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冲击,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因此,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尽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就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在此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口,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与创意产业(Culture Industry),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依据David Thirsby 1997年的说法,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或曰,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一)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继资本、技术之后推动经济转型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自从20世纪末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受到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在一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实现工业化后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成为推动这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创意产业帮助英国实现了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的成功转型,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创意之都”,韩国为走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泥沼,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促进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创造了国家整体经济“谷底反弹”的奇迹。因此,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应对当前危机的重要手段,从而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创意会衍生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产生的新机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保持经济增长和培育新增长点。据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全球创意经济的总产值为3.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额的8%,到2010年预测将达到4.6万亿美元。无疑,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继资本、技术之后推动经济转型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二)文化创意产业在对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进行渗透、融合和优化,改变产品的观念价值,在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财富。
例如2008年,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3.8亿元,同比增长76.6%,同时,它还拉动电信、IT、出版和媒体等相关产业增收达478.4亿元,是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额的2.6倍。此外,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软驱动取代硬驱动、价值链取代生产链以及消费导向取代产品导向的内在特征,有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集约型经济增长。
(三)在金融危机中,文化创意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加速器”,是培育经济增长亮点的“孵化器”,是促进经济复苏的“助推器”。
创意产品富有精神性、文化性和娱乐性,能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增进服务型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文化创意产业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模式,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通过价值创新提升产品的观念价值,引导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使其更富有精神性、文化性和娱乐性。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应迈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阶段,对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网络服务、时尚设计等精神消费需求将日益增长。然而,目前我国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1/4,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有助于启动城乡消费市场,而且有助于优化城乡消费结构,增进服务型消费,对于扩大内需和实现消费升级大有作为。
(四)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融合性、低资源消耗的特点,能够加速第一、二产业的“三产化”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设计,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和设计产业,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中升级换代,改变“低成本、低附加值、低端市场”的发展模式,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设计能提升产品价值,是创意设计产业经营的价值所在。把设计作为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可以使我国企业改变依赖模仿的思维惯性,通过开发差异化产品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设计产业是实现“中国创造”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创意企业具有活跃的创业创新活动内容,创意人才富有创造激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企业培育创业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创意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其创新活动伴随着创意企业生产和营销的整个过程,在将创意市场化的过程中,创意产业的发展本身就在鼓励创业、激励创新。创意产业是创意市场化、产业化的产物,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是创新要素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向企业集聚的结晶。
(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本身就是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一个内容。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要求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这两大动力来推进我们的产业升级,使我们的制造业能够有产品的创新,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它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这当中,文化创意产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意产业既是我们开发人类的创造力,解放生产力,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它在强调创新和创意的同时,也强调要把技术、产品、市场和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推进产业的创新——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或者服务,同时可以满足我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内需,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融入到其它产业去,推动其它产业的创新,来提升其它产业的附加值,这样就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创新。所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我们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后危机时代”,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捕捉商机,在逆境中寻找市场,重视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培育新的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在此,我们应该看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机遇和这一“软实力”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巨大作用,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形成有核心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的文化创意产业。抵御外部风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文化创意产业是重要推动力量。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中小企业多而有实力企业少、企业融资较难、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加强和复合型人才紧缺等瓶颈。那么,如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完善政策、优化环境,调动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外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是后起的新兴产业,它的勃兴需要政府实施广泛有效的政策支持。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需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一要制定出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明确产业发展规划,明晰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提出重点扶持项目和优先进入领域;二要采取强有力的财税扶持政策,加大“减税、减费、减息”力度,降低创意企业的税费负担;要根据创意行业的不同特征以及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分类实行差别税率,杜绝“一刀割”问题。
同时,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机制:一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综合考虑现有产业基础和区域资源环境特点,合理规划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完善专业化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创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二要协调好产业集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构建一个有利于参与方协作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平台,形成政府、企业、创意机构、社会团体、传媒网络和创意人才六方力量对话与互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三要充分发挥龙头创意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其它相关企业进驻园区,加强创意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机构的紧密联系,形成从创意产生、设计策划、生产加工、运营推广、渠道销售、增值拓展到市场消费的“一条龙”循环系统,建设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四要建立“文化创意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鼓励先试先行,积极探索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有特色、有实效的国际化文化创意“特区”。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扶持措施。这种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给这一产业的发展以巨大推动力,使更多的人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并参与建设。同时,我们也应该集中力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实力雄厚、创意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城市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提升该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的因素是创新的关键,“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要培育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通过人才“绿色通道”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慧和才能的宽松环境。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要素,是创意资本的创造者。我们应该重视国内高新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校人才的培养,挖掘研究开发能力,在国家预算中给予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充足的科研基金,适当从国外引进经验丰富、业务精通的人才,以增加本地区创意资源的储备。我国创意人才的储备基数很大,但能够达到高端要求的有效人才仍不多。为了解决目前面临的瓶颈,我们必须培育一批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特别是要培育既懂文化创意和技术创作,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意企业家。文化创意产业要靠人的智力和创造力来推动,因此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两栖”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
(三)进一步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杜绝假冒伪劣创意产品,保障创意开发者的利益,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法治经验和国际立法惯例,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二要进一步理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版权局、商务部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和仲裁机制,提升产权管理效能;三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各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配合,针对文化创意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展开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杜绝假冒伪劣创意产品;四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创新主体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及时有效地制止侵权行为。
(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通过园区的建设,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我国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将文化积淀与商品生产相结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区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培育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式。创意产业园区具有聚合、丛集和融合、交汇功能。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群集具有特殊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也许会产生集群间的激烈竞争,但企业间却可以分享信息资讯,聚合特定的需求,继而降低交易成本。
(五)要加大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组织和中介机构、行业组织的作用,定期编制发布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目录,引导多种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多渠道地解决融资瓶颈,要针对创意企业可供抵押的实物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健全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对创意企业的投入,为文化创意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在过高门槛条件的资本市场和“僧多粥少”的资源分配格局中,“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创意企业成长的外部瓶颈,解决瓶颈的手段在于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发展研究[J],2005(3)
[2] 佚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题将解决[EB/OL].http://www.chitec.cn/,2009–11–13.
[3] 李舫.逆势上扬,春暖花开:文化产业的观察与思考[N].人民日报,2009–03–20.
[4] 柯亚莎,常禹萌.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英国创意产业的奥秘[EB/OL].
http://www.cnci.gov.cn/,2008–02–04.
[5]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 王颖.全球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7.
[8] 蒋三庚,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9] 成思危.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J].战略与风险管理,2010,(1).
[10] 厉无畏.关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战略与风险管理,2010,(1).
[11]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文化创意信息网,
http://www.bjci.gov.cn/320/
[12] 樊小林.2007年全国部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文化发展,
http://www.ccmedu.com/bbs54_54795.html.2007.
作者简介
王海鹰(1972-),女,湖北恩施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
刊载与中国战略智库权威期刊《战略与风险管理》杂志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