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亟需确立国际化视野中的国家大战略
陈晓明
当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国际局势在风云际会中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与扑朔迷离。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全球化的进一步到来,夹杂着意识形态争端的国家利益冲突以“中国威胁论”的形式在全球推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是美、日、欧的心头之患,他们焦虑中国的崛起会影响本国本地区利益。无论是美、日官方合唱的“中国威胁论”,还是欧洲民间酝酿的“中国威胁说”,都在试图给中国的发展“使绊子”。他们并不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已开始行动了——
美、日、韩新军事同盟的形成,美国胁迫中国人民币升值,通过战争和“颜色革命”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中国的邻国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扶持印度的科技和军事,欧盟则对中国纺织品增收关税,日本一度暂停对华优惠贷款等等,均表明他们已动手“拦截中国”了。奥巴马政府的核心政策设计者把打压围堵中国执行到了一种高度,把美国的霸权主义彻底的体系化、制度化和经营化了。美国从成立至今已经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世界霸主地位。探寻其发展本质,无外乎是四个字:“国家管控”!而今天在国家管控奥巴马政府的整体规划和推动下,已成为了一种密不透风的操作体系,即美国在国家机器、大战略、五个管控平台、横向管控活动及优势放大与锁定机制五个层面,构建了一个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相互紧密联系的多层次、跨国际的网络。
在风云际会的国际舞台上,与美国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不少亟需反省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从国家机器有效运转上来看,在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下,我们在缓慢地“急转弯”,即从GDP主义到创新型社会;从支柱产业先行到金融与政治环境先行;从打造沿海经济带到重工经济拉动;从产业引导到产业战略管理。其次,中国大战略依然缺失,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区域战略和国防安全战略,即使赫赫有名的“五年规划”体系也只是以经济范畴为主,根本没上升到整体,即国家的立体层面。再次,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领域,中国正在艰难地和各种利益联合体、各种联盟、各个国家展开艰难的动态竞合。中国企业因为缺乏国家战略的支撑难以走向国际,“走出去”战略成绩可怜。中国在国与国的实际影响中,尽管在用各种手段获得均势方面手段娴熟,但苦于意识形态之争和战略性资源匮乏,管控实际成果有限。只在朝鲜、东盟、非洲等地具有部分影响力,如果拿来和美国的国家管控来比距离就大了。比如美国不断利用世界银行、世贸组织和联合国就散发着它无穷的控制力,更何况美国还通过“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控制着海上航线、控制着宇航技术和航天工业、控制着国际通讯系统和高科技武器工业、进行着最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手段左右世界和控制世界。最后,中国在优势锁定与放大系统的运作中,通过各种联盟、关系者和运作手法,对自身的优势放大方面(比如美国的通过其金融工程对其美元强势地位的放大)及对这种优势锁定(比如美国通过北约、韩日联盟对军事力量的锁定)方面,中国仍需漫长的跋涉……
在这样的国际大格局下,我们必须重绘中国未来外交的路线图——亟需确立新的国家大战略框,着重构筑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攻防兼备的战略平台,为新型国际关系开创新路,即具有更加积极的主动性,将中国的经济能量与和谐世界理念发射出去。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下子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中国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扮演世界级的角色。即至今仍缺乏一套完整的国家大战略来反映中国变化了的利益,更没有全球性的设想和布局安排。目前,我们仍是现存国际体系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
中美两国之间的冲突是无法回避的,主要在贸易、能源、科技和价值观方面。美国期望全球各国都“美国化”,而中国则强调世界的“多样化”,尊重各国选择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平等享受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在美国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泥沼而无法继续东进时,我们的国家战略是加快与俄国和中亚国家在政治、经贸、军事、反恐、禁毒诸方面的合作,这样既对来自美国的威胁筑起了境外防线,也加固了欧亚地区的稳定和安全。要充分利用俄罗斯目前的处境,使之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助推器。俄罗斯因经济原因失去了呼风唤雨的霸气,善变的作风也使其国际信誉大打折扣,但与西方多年较量积累的经验和外交渠道,却使俄国仍然保留着外交场上重量级拳手的资格。无论在朝核谈判、伊核危机还是其他国际事务中,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外交目标还需要俄国助一臂之力。
开辟新市场最佳的途径是培育新市场。中国与俄国和中亚加速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加大投资,实现市场一体化,为中国产品和技术培植了新市场,为中国寻得较稳定的能源供给地。
我们把欧亚大陆作为战略基地,不仅仅是指与俄国和中亚保持稳健的合作关系,还包括同南亚、东南亚邻国深化合作与交流。大陆与台湾加强对话和经济融合,推动两岸直航,也不仅仅为了制约台独势力,而是中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周边国家作为外交优先,并不意味着不向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射电波”。在同欧、美、日等国努力维持正常关系外,我们要把目光回归到一度忽视过的发展中国家,在非洲和拉美增加影响力,既有扩大本国利益的考虑,也有言传身教和谐理念的动机。
中国不能只会按着别人的指挥跳舞,也没有必要每次都出来做“灭火队长”!既然中国将必然地成为全球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那我们就应该学会并能够做好为中国和世界的和谐发展进行“谱曲”、“定调”、“指挥世界经济”起舞的各项工作。因为中国有这个智慧和能力。因为在几千、几百年前的汉朝、唐朝等早已做到过,并且还做得很好。过去我们做到的事,现在我们同样也能做到,并且会做得更好!关键一点那就是我们必须要有全球化、国际化的思维和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尽快确立并作出国际化视野中的国家大战略选择。
刊载于中国战略智库权威期刊《战略与风险管理》杂志2010年第5期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