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是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表示寒冬到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长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裴智梅教授介绍,从养生学来讲,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养生的重点要注意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合理用脑、养血固精、节欲保精、防止过度疲劳,同时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冬至饮食应“三多三少”
冬至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气,因为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裴教授介绍,冬至也是人们养生的大好时机,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饮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吃温热的食物以保护脾肾。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中年是进补的最佳年龄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一谚语流传已久,可见冬季进补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裴教授介绍,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人们进补应注意年龄,过早进补容易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晚则可能错失良机。一般情况下,男性在40岁左右开始进补,女性则从 35岁左右开始。男子在40岁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饱满,筋骨强健;40岁以后开始出现“肾气衰”现象;女子也是如此,35岁前身体健壮,35岁以后便开始精力不济,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而40岁也是人体健康状况发生改变的界限,比如动脉硬化等原发性心血管疾病多数是在40岁后开始出现症状,并逐渐加重等。而中医认为,中年人的脾胃运化功能优于老年,既能进补亦能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