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事件:印花税“半夜鸡叫”


     

中国股市20年20事(19)

“5·30”事件:印花税“半夜鸡叫”

 

    2007年,长期受着熊市折磨的中国资本市场终于开始出现了一轮牛市行情,从这一年年初到4月份,沪深两地股指都已出现了80%以上的升幅,其中仅4月份的涨幅就高达30%。2006年底上市股票的平均股价还在5元左右,但4个月后的平均股价已经达到12元,5元以下的股价全部被消灭。

    拔地而起的一轮牛市,不仅让原来被套住的投资者悉数解套,也吸引了大批新股民入市。其时,在沪深两地的证券登记公司,每天新开户的投资者呈现出几何式的爆发式增长,这些人以前对股票根本没有接触过,只是被猛涨的市场所吸引,也缺少投资经验,盲目地进入了市场。显然,这种裹挟着狂热情绪的市场,将进一步烘托市场走高,而它带来的一个后果便是增加股市的风险因素,一旦下跌,对那些刚刚入市的股民将造成致命的打击。同时,从宏观经济管理来说,股市过度走热,吸引大量的热钱进入市场,也会造成整个经济生态的不平衡。因此,随着股市的快速上涨,政府开始感到不安,产生了动用“看得见的手”来干预市场的冲动。证监会开始强调市场风险,同时向新股民灌输“买者自负”的理念,要求他们理性投资。但是这种口头“吹冷风”的手段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后,管理层深为市场所产生的泡沫忧虑,决定采用行政手段坚决遏制股市上涨的势头。

    于是,在5月29日深夜,由财政部出面发布一项新政,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原来的千分之一上调至千分之三。由于财政部作出决定已经在深夜,大多数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已经截稿,因此这一消息未能及时在第二天见报,但它已由早上的广播和电视作出了报道。这一消息犹如给正处于狂热的股市兜头浇下了一盆冷水,5月30日沪深两地股市开盘后,股指瞬间出现大暴跌,至当天收盘,上证指数下跌281点,跌幅高达6.5%,两市跌停股票数不胜数,流通市值一天蒸发42532亿元,许多投资者被深套其中,根本没有出逃的可能性。更令人恐怖的是,5月30日的暴跌只是开了一个头,以后连续几个交易日,沪深两地市场一直处于深幅暴跌之中,

    财政部的这个突然袭击引起了市场的强烈不满,由于其是在半夜作出的决定,投资者将其称为“半夜鸡叫”。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在财政部这个决定作出之前,实际上政府要上调印花税的消息已经纷传,市场也因此而出现了盘整,但就在一个星期前,财政部的官员却通过媒体向外表示,没有上调印花税这回事,事实上当时财政部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两天后获得了批准。正是财政部官员向市场发出的这个信号,使投资者吃到了一颗“定心丸”,上证指数在这一个星期里又出现了疯狂的上涨。政府部门的出尔反尔引起了投资者的强烈不满,那几天,财政部成了资本市场的众矢之的。

    原来牛气昂然的股市终于低下了牛头,但接连不断的暴跌终于也使政府意识到了过度使用行政干预对市场的伤害。因此从6月上旬开始,证监会又开始组织一些媒体频频“吹暖风”。6月5日,银监会本来要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公开处理一批违规向证券商贷款炒股的商业银行,但就在召开前夕接到紧急通知,这一活动被取消,显然这是政府不希望这样的消息进一步对市场造成杀伤。这一消息在市场上迅速传播开来,显示了政策面开始回暖,直到这时,在上证指数跌去千余点后,一轮穷凶极恶的股市暴跌才算止住。

    “5·30”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一个事件,它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国资本市场容易走极端,要么是漫漫熊市,一旦转牛又不顾一切地迅速冲高,投机情绪成为市场的主流;另一方面,政府如何管理股市,也缺少合适的手段。利用印花税来调控股市,很容易给民众造成政府与民争利的认知,事实上2007年我国的税收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印花税率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地说,这次事件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资本市场,而是涉及政府如何科学行使对市场的管理权的广泛范围。实际上,利用印花税来调控股市行情是不可能收到什么效果的,因为它充其量只是增加了投资者的一点交易成本,不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政府频繁地使用这个财政工具,倒是反映了其干预市场的心态,反而会引起市场不必要的波动。事实上,在“5·30”风波过去以后,沪深股市出现了更为疯狂的投机炒作狂潮,上证指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6124点高度。面对这股狂潮,在“5·30”事件上饱受诟病的管理部门反而束手无策了。但这种失去理性的暴涨必然会带来暴跌,在6124点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便出现了一轮史无前例的暴跌,上证指数在一年后下跌到了1664点的最低点,其惨烈程度在市场建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其间,尽管管理部门又大幅度减低了印花税税率,但对拉抬市场已经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