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文化大繁荣,必须了解、容纳、吸收外来文化


实现文化大繁荣,必须了解、容纳、吸收外来文化

十六大之后,党和国家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把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2008年的“两会”,连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发展文化提高到了“文化强国”的高度,至此,“文化强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紧接着,“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也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无疑是国家对当前乃至将来文化建设的新思考、新思路和新实践。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一方面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文化成就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

代表、委员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今年将要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的份额中是连年大量“顺差”,且连年高速增长。但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却总是大量“逆差”。“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及世界各地,朋友在境外给我带回来的纪念品,也常常是“MADE IN CHANA”,弄得大家哑然失笑。可“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文化产品却少之又少。前几年,央视八套因连续播放韩剧,而遭网民调笑,并戏称之为“韩剧电视台”,就是中国文化产业仍不够强大的典型表现。

近读《红旗文稿》上一篇题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的文章,作者云杉对“文化强国”的深度理解,让我体会颇深,受益匪浅,尤其是对外来文化的认识,值得文化主管部门借鉴。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成为“文化强国”的优质资源。而由于中外交往的增多,尤其是互联网对传统传播手段的颠覆,文化传播的方式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中外文化间的冲突明显加剧,如何将中外文化由“冲突“变成“共生”,再到“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如何借势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髓,以“为我所用”,壮大自己,这对于实现“文化强国”则是至关重要的。

云杉先生在文章中谈及“文化自信”时就明确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

笔者以为,中华文化要想在世界上成为强势文化,必须要走出以下三步路:

第一步,了解外来文化。

在这一点上,目前中国一些主流媒体还需要恶补一些常识。笔者记得,两年前的美国大选,《人民网》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媒:中国人看不懂美国大选认为选举浪费钱》的文章,就报道了中国“很多人认为西方民主可笑,它更像是选秀或者选美。”而更多的中国公民认为,美国“大选”花费巨大,是浪费社会资源。

其实,美国人愿意以“大选”的形式选择总统,和中国人愿意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没有什么两样,这正是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因此,相互间都没有必要指责对方选择得不好。而中国老百姓产生美国“选举浪费钱”的印象,实际上是长期受媒体误导所致。

美国作为一个多党执政的国家,四年一次的大选,选民当然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投票权。但这一票投给谁?当然需要更透彻地了解候选人的情况,而“竞选演说”就是帮助选民了解候选人最好的方式。

候选人的竞选演说,更多是在宣扬美国人的价值观。而他们的演说内容,却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主流媒体成篇累牍地转播,这无意中就对美国人的价值观作了极好的宣传,最终是提高了美国的“软实力”。美国大选,表面上看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这样的财力耗费,对于美国来说,要比任何广告的投入产出比都高得多。

这种不花钱就能得到大规模宣传的好事,在当今世界上,恐怕也只有美国才能独享,而中国人还认为人家浪费。因此,和世界经济更加融合的中国,了解外来文化就显得至关紧要了。

第二步,容纳外来文化。

了解了外来文化还不够,还得有容纳外来文化的胸襟。云杉先生指出: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

确实如此,中国人历来就不排斥外来文化,如汉唐时期的佛教文化;宋、明时期的阿拉伯文化,都是外来文化;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其基本理论也是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

但改革开放前,中国却曾一度闭关自守,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最后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亚洲其他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其根源,就在于我们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却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始终保持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中华文化的宽广胸怀才得以展现。通过和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合,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服务的障碍,才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和容纳外来文化的进程才大大加快。

如今,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受到国人的追捧,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在中国热销,“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这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正是中华文化绵绵不绝的动力之一。

正如云杉先生所说: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反而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第三步,消化外来文化。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遭遇外来文化的侵袭,但都始终未能改变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外来文化,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变成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有机成分,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

云杉先生说得好:中华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许多外来文化传入后,都实现了同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吸收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中国化、本土化。

改革开放这30年里,正因为中国对外来文化、外来技术的学习和吸收,才有了今天经济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才有了今天文化的繁荣。

20多年前,我们使用的家庭电器近乎“清一色”是进口货,日本、意大利、美国、德国的电子产品,充斥着中国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如今国产家电已经占据着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出口国。中国汽车业从合资开始,培养出了一大批零部件企业,这才有了民族汽车品牌奇瑞、吉利、比亚迪的崛起,目前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过去我们从日本进口动漫产品,现在我们的动漫产品也已走向国际。

这些成就,都是得益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我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更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唯有强化对外来文化的了解,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容纳外来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让中国尽快从“文化大国”跨进“文化强国”。

 
我的相关文章:
文化强省,“徽文化”不能被割裂
安徽“十二五”规划,尽显网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