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2010广西报告文学作家高级研修班于2010年11月20—22日在广西防城港市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和广西自治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共青团防城港市委承办。来自中国作家协会、广西文联、广西作协、南昌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上海政法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单位和相关高校的50余名学者、作家、编辑及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李炳银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理论处李朝全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赵瑜副会长分别作了主题报告,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晶波女士致欢迎词,广西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德昌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立国教授、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罗传洲先生先后主持开幕式和闭幕式,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李运抟教授和龚举善教授分别致开幕词和闭幕词,近20位与会代表作大会发言。
本次学术年会和高研班由主题报告、作家答问、学术交流和文化考察四部分构成,充分体现了理论研讨与实地考察结合,文联、作协、高校、政府、媒体携手,理论家、评论家、作家、编辑、教师联动,主题报告和作家研修互惠的“一个平台多种模式”的鲜明特色,整个会议始终充溢着民主、紧凑、热烈、和谐的氛围,取得了殷实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归纳起来,此次会议探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报告文学文体功能和生成背景的重申
李炳银会长在主题报告中,紧紧围绕“延伸视野”、“强势文体”、“可能空间”三大关键词,满怀激情地阐述了报告文学显著的现代文体功能,可谓纵横捭阖,博大深厚。他认为,在这个错综复杂、挑战迭起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报告文学成为社会的必然要求。报告文学的信息传递、价值判断和社会介入功能,使之超越新闻,异于小说,已经并将继续改变读者大众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理解效果,客观上延伸了人的视野,使我们眼光敏锐,人生富丽,社会进步。报告文学虽然历经坎坷,但它始终在往前走,并且创造了不可代替的文学荣光,已经属于当下的强势文体。从不少小说家加盟报告文学创作队伍的现实状况来看,中国报告文学有着继续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他同时希望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繁荣报告文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龚举善教授在《报告文学文体的趋同性与言说的异质性》的发言中认为,报告文学走过了百年历程,其间创造了数次辉煌。而今,报告文学及其理论研究一道跨过了21世纪的门槛,正面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节点。但是,毋庸讳言,无论是报告文学创作领域还是理论批评层面,一段时间以来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本体混乱和认识误区。鉴于此,有必要从理论高度重申报告文学的文体规范。从宏观角度看,这种规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以现实内容的客观性、主体思想的批判性、文本生成的透明性为核心要素的文体趋同性;二是由反映对象的丰富性、创作主体的差异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协同而成的言说异质性。二者合构,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体用关系。厘清二者各自的伦理诉求及其之间的关系张力,对于当下人们更好地认识、创作、接纳报告文学,均具有显著而重要的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意义。
张升阳教授从发生学和系统论的角度阐释了报告文学与时代、社会、读者的关系,重申报告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正是深厚的社会现实需要,报告文学才成为时代的文学,人民的文学。
二、关于中国纪实文学传统的梳理以及对于当下报告文学作家责任伦理的强调
赵瑜在题为《纪实传统·艺术生命·拒绝平庸》的主题报告中认为,纪实是中国文学由来已久的传统,《史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杜甫诗、白居易诗等,实际上都是纪实类作品,具有突出的史志、档案、文献价值,可直接作用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在接受听众提问时,他强调指出,艺术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线,其中,结构能力、语言运用、细节描写是关键要素。当务之急,是要与平庸作斗争,而不是简单的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为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广告文学、表扬文学和“三俗”趣味。
蔡世连教授接着赵瑜的话题引申而来。他在《杜甫诗报告的现代启示》的发言中认为,中国文学其实有两大传统:一是史传传统,二是诗骚传统。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汲取传统文学中的艺术精华,面对现实,接通古今,注重报告诗或诗报告的叙事技巧、语言锻造和艺术形式。吴松江教授以魏钢焰的报告文学文本《红桃是怎样开的》为例,从其主要叙事技巧——善于提炼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将人物与事件放在历史、现实、未来三维中予以叙述以及鲜明的语言特色,分析了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印证了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陈敢教授提出,报告文学要出精品,必须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思想性与文学性相协调的问题,二是公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问题,三是时效性与深刻性相对应的问题。
三、关于报告文学的人本意识和作家自我保护问题的思考
刘峰先生在题为《报告文学应关注人的尊严》的发言中,提出报告文学的人本意识问题。他强调,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关注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弃恶扬善。在他看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社会,但千元万元,真善美才是最为重要的“三元”。他同时涉及到“纯文学”问题,认为在生存日趋艰难的时代背景下,并不存在所谓的“纯文学”。
王文军教授以《法治时代报告文学作家自我保护的再思考》为题,提出了法治时代作家自我保护的话题。她认为,报告文学的批判性决定了该文体要揭露问题,针砭时弊,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报告文学作家在面临风险时,往往处于与记者不同的处境。鉴于此,她呼吁建立必要的抗风险机制。
四、关于“一座城市”与报告文学关系的审视
张立国教授以《鲁西流民图》、《记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改革大潮搏激流》、《中国有座鲁西监狱》等作品为例,分析了一座城市——山东济宁与报告文学写作的诸多关联。他进而得出三点反思:一是应该产生报告文学的地方但客观整体效果并不理想,二是越是文化底蕴丰厚之所在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视文化,三是应该重读报告文学亦即“回头看”。他认为,这是需要认真面对的。
五、关于当下报告文学的处境及出路的辩证省思
石兴泽教授谈到当下报告文学的“三喜”与“三忧”。在他看来,当下的报告文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堪称“三喜”:一是报告文学界集中了一批优秀作家,二是报告文学具有相对广大的读者市场,三是报告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与此相对,当下报告文学也存在三大隐忧:一是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偏少,二是创作走向贪大求全、迷恋历史、疏离民生的误区,三是文体意识模糊下的艺术修养不足。广西报告文学作家王布衣认同这一观点,提出加强对年轻作家的发掘、培养力度的问题。报告文学作家麦展穗针对信息时代报告文学的容量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报告文学的篇幅与小说一样可大可小,可长可短,不一定要有硬性的字数规定。
蔚蓝教授在《新媒体时代报告文学的命运》的发言中指出,我们已经进入技术化、图像化、网络化时代,人类在文字阅读层面也可能随之进入了“最糟糕的时代”,亦即迎接挑战的时代。对此,我们要关注改变,应对挑战。特别要注意研究队伍的年轻化问题、观念更新问题和方法突破问题,进而找到报告文学新的平衡点和爆发点。
六、关于广西报告文学创作的态势分析
罗传洲先生代表广西作协发言。他以“一个时期”、“一群作家”、“一种精神”为切入点,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广西报告文学的创作路径、代表性作家作品、基本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推介了刘峰、王布衣和麦展穗这三位广西实力派报告文学作家的作品。他认为,总体上看,广西作家贴近现实,眼睛向下,敢于担当,较好地实现了报告文学的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判断功能和文学审美功能。通过他的推介,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首次整体性地走近了广西当下报告文学作家群。
昆仑关是广西境内一大雄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路窄关险,怪石嶙峋,易守难攻。1939年末的中日昆仑关大战是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大战役,为当时国际社会所关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广西作家麦展穗9次探寻昆仑关古战场,无数次采访当年战斗的幸存者,翻阅数百万的各种文字资料,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昆仑关大战》的创作。陈小妹在提交给大会的论文《报告文学的民族情节与历史向度》中,探讨了该作的选材特点、主题意蕴和表达方式。
在指涉广西近年报告文学的创作实绩时,张瑷提出“乡土报告文学”的概念,并以麦展穗的《走进东巴凤》为个案,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小中见大,辨析了农村题材与乡土题材的区别,阐释了小说家与报告文学作家在叙写乡土方面的差异,丰富了我们对广西报告文学创作的认识。
七、关于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选工作的述评
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选标准和程序是与会代表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代表关注的对象。为此,李朝全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作了专题讲解。他从设立鲁迅文学奖的初衷说起,详细介绍了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类的评选标准和申报要求,重点讲解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类的评奖特点和有待改进之处。他认为,鲁迅文学奖重视鲁迅文学精神的阐扬,强调具有亲历性和现场感的作品,注重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较少考虑作品之外的因素,如作者身份问题。他同时指出,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类的评选工作尽量避免某些缺憾,如现场感不足、想象过度、艺术性不强、错别字过多、标点符号不准等。就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选来说,已经获奖的5部作品固然很好,但还有一些落选的作品也毫不逊色,如《天堂上的云朵》、《寻找巴金的黛莉》、《木棉花开》、《国运——南方记事》、《共和国粮食报告》、《世纪之痛》、《大江北去》、《文妖与先知》、《解放战争》等。最后他呼应李炳银会长的基本观点,认为报告文学总体说来丰富多彩,前景看好。
徐治平教授即席发言,认为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广西作家的榜样。在感谢广西作协对报告文学事业高度重视的同时,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抓好选题,力出精品;二是努力申报中国作协扶持项目;三是适当开展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研讨会;四是争取入围鲁迅文学奖。他特别期待,此次会议能够成为广西报告文学创作的助推器。
会议过程中还有不少代表即席发言、不时插话或书面提问,这里不再一一述及。总之,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坚守报告文学的文体本性,大力强化其艺术品性,有效助推报告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既是本次学术年会的基本宗旨,也是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未来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