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真诚无法拒绝


北京的真诚无法拒绝

                     

(一)一下郑州失之交臂

101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这跟郑州脱发专科医院对外的宣传不无关系。

1986年9月,郑州一家报纸又刊发了101治疗脱发效果神奇的报道,这篇报道虽然不长,但编者却独具匠心,在报道旁附了三组患者对比照片,这在当时的脱发治疗宣传中还不多见。由于照片印象很直观,所以宣传效果颇佳。

有道是:“无巧不成书”。其中一张报纸被一位回家探亲的军人带到了北京。后来又辗转到了一位李姓军人手中,他将这份已经跑了几百公里的报纸交给了自己的朋友——《北京潜科学杂志社》记者郑晓鹏。两个人从报纸上的三组对比照片分析,认为治疗效果较之市面上流行的其他生发产品似乎更为显著。

第二天,郑晓鹏便拿着这张报纸给北京民政工业公司书记李保群看,一下子引起了李保群的兴趣。他让郑晓鹏以记者身份前去采访,看看实际情况是否属实。

郑晓鹏回到杂志社,托朋友查到了脱发医院的具体地址,就从杂志社开具了介绍信,兴冲冲直奔郑州。到了郑州,郑晓鹏辗转找到了管城区的脱发专科医院,一位医务主任接待了他。他向主任讲了他此行郑州的目的——想采访赵章光。医务主任笑着说:“真对不起,赵医生今天刚好不在,如果您想知道什么,不妨跟我说吧!”郑晓鹏知道这是托词,但他也能理解。于是听完了医务主任的介绍,他拍了一些医院的照片便告辞了。

临走时,郑晓鹏请医务主任转告赵章光他曾来过。回到旅馆,郑晓鹏等了两天,没见赵章光,只好返回北京。其实赵章光知道这件事时已是郑晓鹏离开医院的3天之后,等他赶到旅馆时,早已人去屋空。北京方面与赵章光的第一次接触就这样失之交臂。

(二)二次接触不欢而散

郑晓鹏回到北京后,向李保群和民政工业公司总经理白峰汇报了郑州的情况,二人决定派北京三露厂技术科长王进带人二下郑州。

1986年10月,王进一行二人找到了郑州脱发医院的领导,出示证件后介绍说:“我们从北京来,我是北京市民政局的,这位是记者。我们想见见赵章光医师。”

“赵医生很忙,”医院领导客气地拒绝,“他没有时间见两位,真抱歉,有事你们就跟我说吧!”

王进说明了来意:“我们在北京听说郑州的101对治疗脱发效果很好,想了解一下。”

医院领导是个聪明人,一听王进的话,立刻就明白了——看来他们想请赵章光去北京发展。医院领导心里很清楚,101目前在郑州销得正火,如果赵章光走了,势必给郑州造成损失。

想到这里,医院领导不露声色地说:“赵章光医生是我们从乐清请来的治秃名医,现在在郑州干得很好。我们已经和他签了10年的合同。”说着,他拿出了科委和赵章光签订的合同。

“你们看,今后如果合同没有到期赵章光就走了,他得付给我们10万元的违约金。”王进一听,知道这位医院领导的言外之意——谁也不能把赵章光从郑州“挖走”。

王进只得起身告辞,准备打道回府。可心里却不甘心,从办公室出来,刚好碰到一位医院的医生,他赶忙抓住医生说:“麻烦您,如果您碰到赵章光,就请转告他,有两位北京来的记者找他,我们住在国际饭店1101房间。”

这位医生倒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找到赵章光,将王进的嘱咐如实转达。其实,赵章光这时正在医院的一间小房子里配药。等他从配药房出来,王进他们已经无影无踪。赵章光二话没说,赶紧骑上自行车直奔国际饭店。到了1101号房间门口,赵章光不由心中一乐:“1101号,看来和我的101还有点儿缘分!”

王进这会儿正在房间里发愁:民政局已经是第二次来郑州了,如果这次还是见不到赵章光,那岂不是又要无功而返?回去可怎么向局领导说呀!

就在这时,门口响起了有节奏的敲门声,急促中有些迫切。王进起身打开了门,发现门外站着一位个头不高、穿着朴素的中年人,炯炯有神的双目透着精明练达。

来人自我介绍说自己是赵章光,王进一听之下,顿时喜出望外。他上前紧紧握着赵章光的手说:“哈,赵医生啊,我们找到您的医院,院里的人不让见,只好托人转告您啦,没想到您这么快就来了!”

赵章光笑着说:“听说北京民政局和记者同志来了,我哪敢不见哪!”

王进把赵章光让进房间,待三人坐定,王进这才向赵章光自我介绍道:“我是民政工业公司的,这位同志是民政局宣传科的。”

那位宣传科的同志接过话茬说:“我们民政局的李局长听说赵医师发明的101治好了很多病人,挺重视的。这不,要我们俩专程来郑州与您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方式合作。”

赵章光高兴地说:“当然可以。北京是个大地方,如能在北京发展,那对101来说可是件大好事。”于是三人商定:无论能否合作,他们先请赵章光去北京看看。

当天晚上,赵章光也没和医院打招呼,就与两人连夜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第二天早晨8点多,三人来到北京市民政系统的化妆品厂,厂长及几位厂领导与赵章光寒暄几句后便谈起了合作意向——化妆品厂出资10万元购买101的配方,同时将赵章光一家人的户口迁入北京。

赵章光一时默然。虽然10万元并非小数目,但他清楚自己产品的价值,用这种方式合作,他当然不会同意,第一次洽谈就这样不欢而散。

(三)三顾茅庐显诚意

1987年春节前夕, 101在郑州通过了省级鉴定,实现了赵章光多年的夙愿,常年奔波在外的他打算这次无论如何都要回家与父母妻儿安安稳稳过个新年。北京方面因为上次谈判没有成功,同时也很想把101引进北京,便又一次派民政局卢积存、蔡德欣和寇志宏三人春节前往乐清给赵章光拜年。

大年初一,三人风尘仆仆,辗转来到了赵章光家里。赵章光怎么也没想到北京民政局会这么关心他,还派人千里迢迢来给他拜年,一时间有点儿不知所措。

他搓着手说:“想不到你们这个时候还来看我,真是……”

卢积存风趣地说:“听说你们乐清初二是串亲访友的好日子,我怕耽误了,今天就赶来了,”而后他又自我介绍说,“我在北京市民政局工作,他们两位都是同事,他姓蔡,他姓寇。”

赵章光与他们握手坐下。卢积存又笑着说:“上次咱们的合作没谈成,这没有关系,不着急,咱们下次再谈。”赵章光不好意思地说:“可你们大老远赶来,连年都过不好……”卢积存说:“老赵,我们局里诚心诚意欢迎你去北京。但是,并不急着要你跟我们走,我们这次来,一是受局领导委托来看望你,二来也认认门,向你的父母和全家拜年!”赵章光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只是上前重重地握了握卢积存的手,千言万语在这一握中不言自明。

卢积存一行在乐清住了两天,便匆匆返回了北京。

大年初九,思虑再三的赵章光决定再次北上,与北京市民政局进行二次谈判。年还没过几天,赵章光便赶回郑州,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了手边的事,于1987年2月初赶到了北京。

北京市民政局热情接待了他。局里给他安排了一辆小轿车,由卢积存等人陪同,来到了另一家化妆品厂。这家化妆品厂的领导仔细看了他带去的资料,然后胸有成竹地说:“赵先生,您的101毛发再生精的确是个好产品,我们厂花100万元人民币买下您的配方,另外解决您一家人的住房和北京户口,您看怎么样?”赵章光不禁有些失望:怎么又是买配方?100万元对自己来说不是小数目,可自己对101所给予的心血,又岂能用100万元来衡量?赵章光一时哑然。

沉默了一会儿,赵章光忽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给再多的钱我也不卖配方。”

出了工厂,赵章光对卢积存说:“十几年前,我穷得一塌糊涂,杭州有一家小厂看我的101有效,出8000元买我的配方,我没卖!那时候,8000元不是小钱……任何时候,我也不能出卖配方。人不能只为了钱活着。”

卢积存理解赵章光的心情,他平静地问道:“那你在北京想怎么干呢?”赵章光略一沉思道:“我想在北京办厂,大规模生产101。”卢积存这下总算真正明白了赵章光的用意。他拍拍赵章光的肩膀说:“老赵,你放心,我会把你的想法向局领导汇报,他们肯定会支持你的!有什么消息我去郑州找你。”

“一言为定。”赵章光高兴地说。

第二天,他又风尘仆仆地赶回了郑州。

(四)三次进京确定北上大计

是年3月,赵章光刚忙完郑州毛发再生精厂的主厂建设任务,就接到卢积存的长途电话,要他立即上京洽谈在京办厂事宜。赵章光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三次来到了北京。

在北京市民政局的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赵章光与北京市民政局主管工业的副局长李乐兰、北京市民政工业公司党委书记李保群及卢积存等人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对话。

这第三次的谈判,可以说是北京方面“三顾茅庐”的结果。北京市民政局之所以这次又请赵章光来京磋商,一是他们投资建厂的设想已得到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同时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他们也有自己的考虑:

1.民政工业总公司要开创福利企业的新局面,就必须形成新思路 + 好产品 + 好的管理人才 +国家的优惠政策的最佳组合,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 101毛发再生精已通过专家认定,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患者使用效果明显。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此时世界的脱发人群已达5.5亿人,而其中斑秃、普秃、全秃又占脱发人群的10%,也就是5500万人。如此,产品质量+消费群,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3.赵章光是个不可多得人才,本是一名乡医,奋斗多年能发明出101这样的好产品,并能在人地生疏的郑州打开局面,白手起家办起年产值200多万元的工厂,必有过人之处。同时他不以出卖配方而获一时之利,表明他胸怀大志,眼光放得远。请他牵头,企业定能发展。

为了显示此次请赵章光来京的诚意,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民政工业总公司向他明确说明了办厂条件:

1.不要求赵章光出卖配方,支持他独立自主地干,厂长由他当,班子由他挑;

2.创造一切便利条件,所需投资,均由北京解决;

3.赵章光全家户口可从农村迁入北京;

4.赵章光月薪定为1000元,利润按比例分成,技术服务费全部归赵章光本人。

这次,赵章光是真的被感动了。他还能说什么,民政工业总公司为他负责解决前期投资的50万元经费,并为他配备管理人员、工程师和财会人员,这些无疑都表明北京与他合作的诚意,也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自己惟有干出个名堂,方能报答北京市民政局的“知遇之恩”。

接下来,民政局为赵章光办厂一路绿灯,大力支持。办厂要场地,工业公司党委书记便亲自陪着他去挑厂房。一连看了几处,赵章光相中了电机修造厂内的一幢三层楼。电机厂有600名职工,这幢楼是厂部办公用的。党委书记和经理一碰头,不过几分钟就决定:给!

“工厂办公怎么办?”有人问。

“另找地方,一周腾一层,一个月内腾干净。”公司领导的口气不容商量。

就这样,101毛发再生精厂便在北京龙潭湖畔的劲松七区725号安家落户。同时,赵章光与民政局的李保群、白锋和卢积存等领导经过商量,迅速做出转产决定。

接着,赵章光在公司领导的陪同下,又到宣武门内大街169 号,这儿开着民政工业公司的经销门市部,生意不错,赵章光想开设一个服务部,这里地处闹市,是块理想之地。给不给?公司领导随即开会决定:给!门市部的货物没地方放怎么办?领导说:“进仓库,不卖了。”有人提意见:“我们经营得挺好,为啥给撤了?赵章光的产品再好,也还没看到,太冒险了。”领导的答复是:冒险?商品生产就得竞争,竞争就得冒险。等有了80%的把握再干就来不及了。

民政局的支持可说已经很到位了,可最令赵章光头疼的,还是如何处理郑州厂和北京厂的关系问题。郑州的朋友们在他困难时给过他很大的帮助,支持他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双方还签有10年的聘用合同,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伤了感情。最后,他决定采取“支持郑州,开拓北京”的方针。

郑州和北京为解决这一问题也有过几次接触,双方的态度比较友好。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1.赵章光到北京办厂,扩大101毛发再生精的生产规模;

2.为了减轻郑州厂的经济损失,5年之内,北京厂向郑州厂每年交利润100万元;

3.赵章光依然担任郑州厂厂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赵章光转战北京无疑成为101发展的转折点,也为101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