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大民生问题,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新三座大山”。可见民生负担如此之沉重,社会矛盾如此之尖锐。国家有足够的钱改善民生。国有企业储蓄至少达到十五万亿元人民币。国有就是全民所有,国有企业的主人就是天下百姓。国有企业储蓄用来改善民生,合情合理,天经地义。政府储蓄至少有十万亿元人民币,而且每年公款消费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公款吃喝、公车、旅游,甚至公款赌博,纳税人的血汗就这样理所当然地被挥霍。
执政党手中掌握的权力,一旦失去了民主监督,失去了有效的制衡,就必然导致擅权、专断,就必然导致腐败。只依靠执政党的自我监督和约束,根本不可能遏制日益猖獗的腐败,也不可能彻底改善民生。中国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需要促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需要建设自由、开放的政治文明。如果民主政治体制无法建立,中国就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
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如果人们对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不闻不问、熟视无睹,那将是国家和民族莫大的悲哀。执政党手中的权力是民众赋予的,国家的主人是天下百姓。如果执政党不能彻底改善民生,民众有权组建反对党,对执政党实行真正的民主监督。
不要一提起反对党和三权分立,就条件反射似的扣上“全盘西化”的帽子。我们要用全球大国的胸怀,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也包括先进的民主政治体制。如果能够减少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民主政治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和围堵必定会大大减弱。如果中国出现一个合法的反对党,欧盟就没有充分的理由继续维持对华技术封锁和武器禁运。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必将引领中国人实现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