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其中11.1%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12月7日《中国青年报》)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权也好,钱也好,政府也罢,社会也罢,规则也行,制度也行,哪一个更有利,就选择、依附哪一个。之所以傍大款、傍官员,是因为钱和权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政府和社会、规则和制度带来的收益。不是钱和权天生就富有魅力,而且规则和制度太没有光彩;不是“傍傍族”不顾尊严,是现实让他们没有尊严。
傍是一种依附,是一种委曲求全。与被傍者相比,傍者一定是低三下四、低人一等。很多人为什么要选择“傍”的姿态?不是他们天生下贱,是因为现实太无奈。政府和社会不能让他们安逸地生活,规则和制度不能给他们确定感,有时候不仅不能,还起反作用——阻碍个体改变命运,于是,无奈的人们只要选择傍钱、傍权。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教授说:世界上有许多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的国家,国民只要傍着国家就能够生活得很安逸。我们国家穷吗?不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富了,只是没有国富民强。一边是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创新高,一边是老百姓生活压力逐日变大。有报道说,同样的产品在中国的价钱比在美国的价钱还高,甚至那些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在国内的售价也要高于国外。高昂的生活成本,吝啬的社会福利,导致了人们不得不选择当“傍傍族”。
中国社会又是一个潜规则盛行的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江湖社会。明规则遭到人为破坏,久而久之就形成潜规则;而人情社会、江湖社会,起作用的不是规则,而是人。于是,面对权力和财富,规则和制度节节败退。当规则和制度不稳定、不确定,人们就会迷失,就会迷惘,就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有当“傍傍族”。
一个人,只有在个体独立的状态下才有活力;一个国家,只有在国民独立的情况下才有气象。当国人选择“傍”而不是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独立自主的个体精神就不可能存在,国民的弱者心态就会成为国家心态。
反思“傍傍族”,不能止于批评傍者和被傍者。我们可以让拜金女马诺们在荧屏上消失,甚至在现实中受到道德谴责,可问题是,不拜金、不拜权,他们拜什么呢?是政府和社会,还是规则和制度?个体精神、个人主义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政府和社会、规则和制度。少了这些土壤,个人主义就会变为拜金主义、权力主义,个体精神就不复存在。不是“傍傍族”不想独立,是现实不让他们独立;不是“傍傍族”不顾尊严,是现实不给他们尊严。
http://news.sina.com.cn/c/2010-12-07/090021594624.shtml
“无可傍”比“傍傍族”更可悲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