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尊重人才不能挤占社会保障资源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2-08
千年以前,封建王朝的皇帝“苦于没有经费”而喊出一声“西溪且留下”,给了后世人们一片难得的风景。倒是现在,西溪似乎注定留不下了,至少看起来,不是什么人都配享有这份大自然的馈赠。纵使留不下西溪,在这个透着残酷的过程中,还请留存下起码的公平和希望。
《非诚勿扰》有关于西溪的台词,西溪湿地也因此留在了很多人的心里。事情当然不是从那一刻开始才起变化,但事到如今,“西溪留下”是留给谁的,却成了最逼仄的问题:近日,杭州政府宣布在政府保障房体系中划出近一半的份额来给所谓“人才专项用房”项目,而位于西溪湿地的一些“隶属保障房体系的别墅”,从属于“大师级人才专项用房”,已经有数十位文化界名流入住。
据说,分成“大师级人才专项用房”、“突出贡献人才专项住房”等六大类的所谓“人才专项用房”,是杭州保障房体系的“地方特色”,就是这一特色,占用了政府保障用房计划近一半份额。特色与否,其实要看怎么论。热衷于“锦上添花”,俨然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最不应该做、但却在当下风起云涌的所谓“创新”。就在前不久,深圳向包括拥有资产293亿元的腾讯CEO马化腾在内的多名企业高管发放购房补贴,有舆论发出“这是在劫贫济富”的悲鸣。从这一视角观之,无论是今日的杭州,还是不久前的深圳,是在让“赢家通吃”的社会恶疾撕下最后一缕遮羞布,变得异常赤裸裸起来。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被归入“大师级人才”、“突出贡献人才”的,主要是政府官员、名流、企业高管等收入并不低的人群,而就是这些群体,挤占了杭州廉价保障性住房资源的近一半份额。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定,有资格申购这些比市面价格低很多的“廉价别墅保障房”的,被要求“无房或福利性实物分房建筑面积低于100平方米”,而且从公示的情况看,申购人“名下”也确实要么无房、要么住房面积少得惊人。但问题在于,申购人“名下”无房,是怎样一个内涵和外延均值得商榷的概念。有多少房产不以申购人名义备案,而其配偶、子女却豪宅名车相随?
这是不经意的制度疏漏,还是职责部门刻意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自有住房和没有购买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官方通报中据说“无房或者小房”的“突出贡献人才”,却很快把房子“突击贡献”给了房屋中介——据媒体走访,某栋政府官员居住的高档住宅楼中,刚刚入住不久就已经有价值千万的住房被放到了市面上交易。2009年11月6日杭州公示的216套“突出贡献人才专项用房”,享用的对象则包括了宣传系统、经委系统在内的诸多部门。被媒体放在标题上的那些文化名人,究竟是在为哪些权贵阶层陪绑?资产炫目、起码薪酬丰厚的人群,成为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关照对象,这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尊重人才”当然无可厚非,但不能总是在社会公平仍然明显缺失、社会矛盾不断被个案激化的当下,倚靠权力的不受限制与惊人无知,径直将不义和不平公开化、制度化。而且这种不义,是以挤占平民生存空间作为代价。已经入住或者打算入住的人们,情何以堪?“一年有三四个月来这里创作”,从来不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这里生活”更重要,也没有当然的资格和底气去挤占后者的空间、压低后者的权益。几个月前还有媒体报道,十几位名流已经入住的房子,依然纠缠于拆迁争议之中。为了让名流住进来,上千农户迁出这片土地,而且“至今仍有一批农户的补偿款赔付争议尚未解决”。政府尊重和保护人才,这绝对不是可堪称道的唯一思路,更不要说这思路背后,还有太多寻租的空间,以及政府职能侧重的致命偏差。
在官方规划中,西溪湿地一直宣称“杜绝各类房地产开发”,但在原住户迁出之后,俨然瞬间就成为了房地产商们角力的战场。政府权力与资本利益在这里厮杀,房价被推高,美景成为只有一部分人“配享”的特权。这不是西溪的独特遭遇,它几乎已经成为权力“与民争利”的一个中国缩影。政府本该倾注精力的诸多方面,政府职责所在应当更多关注地那些人群,被忽略、被漠视--而且这种忽略和漠视还被当作政绩在渲染。情何以堪?!
千年以前,封建王朝的皇帝“苦于没有经费”而喊出一声“西溪且留下”,给了后世人们一片难得的风景。倒是现在,西溪似乎注定留不下了,至少看起来,不是什么人都配享有这份大自然的馈赠。纵使留不下西溪,在这个透着残酷的过程中,还请留存下起码的公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