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汽车产业的支柱性地位所必须面临的难题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月11日提供数据显示,在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指引下,2009年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8%和46%,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5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指出,我国目前超过美国,全球产销量第一,从近15年汽车平均增速16.74%看,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仍将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汽车产量增速在10%左右,有望达到1500万辆。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无论是现阶段的产销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望其项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曾经遥不可及的汽车梦想,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汽车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现在中国出现了排浪式的消费:从沿海向内地,从大城市向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农村,汽车消费同样如此。而据有关人士指出,国际上千人拥有轿车的平均水平是120辆,而我国只有30几辆,从中长期发展看,中国汽车工业起码还能保持15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同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也曾指出“美国当年走向世界头号强国的时候靠的是三大支柱产业,其中就有汽车产业。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将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和向好做出重大贡献。”

  正如姚景源和大多数行业人士所关注到的那样,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汽车工业占GDP 的比重来看,1990年时,汽车工业总产值占 GDP 的比重只有 2. 66%。2009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0%以上,这个比重值仅仅是汽车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如果加上对其上下游行业的带动,汽车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远远地超过1 0%。可以肯定的是,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从原来的微不足道,转变为今天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们必须承认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汽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综合竞争力水平的体现。不可否认,轿车给现代城市带来快捷、方便和舒适的出行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也因此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决不亚于住房;私人汽车拥有量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表征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由于汽车制造产业链长,对经济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汽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发展汽车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统计数字表明,汽车工业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上下游产业的就业人数是10到15个。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发展汽车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明显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有它的两面性,当我们在对汽车工业支柱产业地位的高度重视的同时,当我们在憧憬汽车生活所带来的甜蜜生活时,我们还不得不面承受机动车暴增后所带来的负面因素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如今在各大城市交通拥堵与能源、环境危机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经是我们今天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难题。从全世界各国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某个水平时,这个国家就会出现一个汽车购买热潮,一般会持续数年。慧聪行业研究显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中国老百姓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实现自己的“轿车梦”。

  首先,私人汽车拥有量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对相关资源的过度需求和消耗,必然导致我国资源耗竭,最终引起能源危机。美国的汽车每年消耗全部能耗的1/4。我国的人均能源拥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只有美国人均水平的1/10。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报告披露,当前我国石油供需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既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国家,近10年来,新增的石油储量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到2015年,国内石油产量将不足需求量的一半,当国内石油需求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的时候,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随着城市化脚步的不断推进,由于我们不注意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变了原来城市的环境,汽车排出的废气污染城市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据国家环保总局预测,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将达到79%左右,城市污染正从煤烟型污染向汽车尾气型污染转化,这种对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经济发展的效率。

  再次,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平均收入不断提高,私人购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小轿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城市交通拥挤不堪,每天到处都在堵车,使人们的出行不仅不方便,反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公交体系的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城市发展,关系节约通行的重要措施。但目前我们公共交通速度慢、不准时降低了对大众的吸引力,公共交通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使其在交通结构转化过程中处于劣势,城市公交系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

  众所周知,公共交通领域是一个低产出、低收益的行业,在如今的政府官员眼里、心中是没有分量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行”方面的政策取向一直就是鼓励GDP贡献度高的行业,压制GDP贡献度低的行业。他们眼前紧盯的是房地产、汽车等等能大量拉动GDP的行业,正因为公共交通行业的“低产出性”,各级政府必然对公共交通领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必然会大打折扣,这必将对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带来巨大的障碍。一些政府经常大喊“公交优先”,但由于考虑到发展私家车对GDP的重要作用,必将限制公交发展的政策来推动汽车产业发展,以拉动GDP大幅度增长,以赚取政绩。

  有一点我想大家都十分清楚,真正坐公交车的人,并不能够进入制定公交政策的行列里,因此制定公交政策的权利就被官僚精英们窃取,根本没有可能制定出有利于人民的政策,这也是阻碍公交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当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催化着汽车社会的急速成型,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让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生命的时候,汽车安全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也正日益显现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统计显示,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10万人左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最新发布的2009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显示,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

  总之,我们在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同时,必须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摒弃唯利是图的经济发展思想,极探索如何解决汽车快速增加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关系,鼓励和优先考虑廉价、低耗能、相对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大力发展环保、节能的高科技含量的新能源汽车,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消费的基础上,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