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的佛教热情或许有所了解,但可能并不知道,中国佛教的许多仪式都与其有关,甚至是他的首创。比如僧人不吃素、拜忏、水陆法会,等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水陆法会”了。
先说僧人吃素。这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项佛教创举。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六记载,梁武帝萧衍于天监十年,即公元511年,亲自撰写并发表了一篇名为《断酒肉文》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大意是:“我萧衍与各位僧尼们,在十方一切佛、法、僧面前发誓。自今日起,必须依戒律抑止私欲,如若僧尼不能禁绝酒肉之戒,朕当以皇权问讯治罪!即使贵为出家僧众,也是大梁子民,皇帝有权予以治罪。” 梁武帝萧衍在此向佛教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使你是出家修行的和尚尼姑,也逃脱不了世俗的身份——即大梁子民。而子民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天子,也就是大梁皇帝,即梁武帝自己了。这种警告自然比佛教内部的清规戒律要来得更有力度。
其实,在释迦牟尼时期,出家人托钵乞食,得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肉食同样是可以食用的,并没有受到特别的禁止,只有饮酒是一直受到限制的。后来,在小乘佛教中,只要求戒杀,但不绝对禁止肉食,即允许吃“三净肉”(即一不见杀之肉,即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杀之肉,即耳不听到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杀之肉,即它之死不疑为我而杀)。梁代以前,僧人大多只是奉行“三净”原则。然而,梁武《断酒肉文》,要求僧人禁饮酒,断“一切肉,乃至自死者”,并再三表示要用国法捍卫“断肉戒”:“若复有饮酒噉肉不如法者,弟子当依王法治问。”不仅如此,梁武帝萧衍还有《断杀绝宗庙牺牲诏》,和《与周舍论断肉敕》。在戒杀禁肉方面,梁武帝萧衍简直是殚精竭虑。对于梁武帝萧衍何以如此执着于“断酒肉”?他自称个人原因是他即位以后,面对着眼前的美味佳肴,痛心于不能以此奉养已故的父母,即“及至南面,富有天下,远方珍羞,贡献相继,海内异食,莫不毕至,方丈满前,百味盈爼,乃方食辍筯,对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温清,朝夕供养,何心独甘此膳,因尔蔬食,不噉鱼肉”(《净业赋序》),因此素食于他个人而言,是寄托孝思的一种形式。他认为断酒肉的佛理依据是佛教慈悲和报应说。萧衍对前者再三申论,并将之与儒家仁爱之道相比拟。梁武帝萧衍在《与周舍论断肉敕》说:“众生所以不可杀生,……灭慈悲心,增长恶毒,此实非沙门释子所可应行”。他在长篇大论《断酒肉文》四首中,引用《大般涅槃经》以证成其说:“经言食肉者,断大慈种。何谓断大慈种?凡大慈者,皆令一切众生,同得安乐。若食肉者,一切众生,皆为怨对,同不安乐。”与僧人禁酒食素相联系,梁武帝萧衍还下令丹阳、琅琊二境不得打猎捕鱼。议郎江贶论述梁武此令的动机云:“圣人之道以百姓为心,仁者之化以躬行被物。皇德好生协于上下,日就月将自然改俗。”此说将禁猎理解为“仁者之化”,可谓深得梁武帝萧衍之心。这一诏令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但最终梁武帝萧衍还是授意周顒驳斥众议:“礼云,君子远庖厨,血气不身翦,见生不忍其死,闻声不食其肉。此皆即目兴仁,非关及远,三驱之礼,向我者舍背我者射。”由这些说法可以看出,梁武希望通过宣扬佛家去杀之理,为自己一个打造“仁爱”帝王的形象。
历史记载,梁武帝萧衍这篇《断酒肉文》写成之后,他即召集僧尼1448人召开法会,要求全体僧尼要像平常吟诵经文一样,反复的诵读。一时间,《断酒肉文》成为法会的正式诵读内容。从此以后,佛教的僧人及其多数在家修行的弟子都严格地受持吃素的戒律。
因此,真正开始以行政命令和佛教戒律的方式禁止出家人吃肉,并取得绝对效果的是从梁武帝萧衍的《断酒肉文》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