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日趋活跃的态势,以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互联网络为特征的信息高技术的发展,引导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众多高新技术的跟进。

  总的来说,全球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比较有利。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把“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经合组织各国的研发投资总计从1996年的468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8180亿美元。1996至2001年,研发开支总额实际年增4.6%,但2002至2006年增速下降为不足2.5%。今后的投资情况部分地取决于金融危机对企业开支的长期影响。

  研发的全球分布发生变化,非经合组织经济体占世界研发的份额急剧提高,但总量依旧很低。1996年为11.7%,2005年达18.4%。我国研发支出总额在2001至2006年期间每年实际增长19%,2006年达到了868亿美元。南非的研发投资总额从1997年的1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37亿美元。俄罗斯的研发支出从1996年的9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00亿美元。印度2004年的研发支出达到了237亿美元。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研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大。2005年,经合组织三个主要区域占全球研发支出总额的比例分别是:美国约35%,欧盟24%,日本14%。自2000年以来,日本一直保持这个份额,美国则因企业研发投资缓慢增长而下降了三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两个百分点。

  企业占研发总投资的大部分。在过去10年里企业研发投资逐年增加,2001年以后增速有所下降。1996至2006年期间,欧盟的企业研发强度略有提高,2006年企业研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研发强度)为1.11%,这说明欧盟无法实现其2010年企业研发强度要达到2%的目标。美国2006年的企业研发强度达到1.84%,而2000年曾为2.05%。日本2006年的企业研发强度达到了2.62%的新高。通过私营企业、公共研究机构或国际组织进行的研究活动外包的比例不断增长。在多数经合组织国家,随着外国公司更多地收购当地研发企业或成立分公司,由跨国公司在国外子公司进行的研发活动的比例正在增加。

  近年来,多数国家的专利和科技论文增量均有增加。科技论文和专利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出的重要部分,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论文和专利数量及其领域分布可以判断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动态。全球科技论文的数量分布及其影响因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科技实力的强弱,论文分布的领域则反映了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所优先关注的研究领域。尽管美国仍占三方专利(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申请的专利)的最大份额,但所占比例已有所下降。欧盟所占份额也已下降。亚洲经济体占三方专利的份额在1995至2005年期间显著提高,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也有所增加。经合组织区占全球论文的比例在81%以上,但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科技能力正在迅速提高。

  一些国家的知识密集度日益提高,对高技能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如果技术知识密集度提高了,那么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就明显增大,也就日益成为引领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和控制世界市场的主导力量。近年来,经合组织区对科技人员的雇用比总体增长得快,但有时缺口还很大。随着我国、印度等主要人才供应国国内就业机会的不断改善,全球高技能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以我国为例,制造业的发展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根据统计,十五期间末,我国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增长15%―20%,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量翻一翻。根据有关部门的最新调查发现,在我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已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许多国家采取一系列促进人才流动的举措,科技人力资源市场的国际化会继续发展。同时,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争夺要求,各国越来越需要增加本国的人力资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