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温总理《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


   

   126日温家宝总理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十位代表座谈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意见时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在温总理眼中,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就是大学独特的灵魂。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目前我国的很多大学在办学方向上模式化、格式化、衙门化、功利化、庸俗化了,怎么能产生世界一流大学呢?想当年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时,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领一时风气之先。那时的北大,既有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也有保守的刘师培、怪僻的辜鸿铭;既有主张白话文的胡适,也有反对白话文的黄侃,真是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大学教师首先应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人,只有不依附于任何政治驱使,不依附于经济诱惑,人格才能真正独立,这样才有可能在学术研究上价值中立,不预设立场。只有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才能做到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可是,时下的大学能做到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人已经不多了。

  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件是,1979年1月29日,美国总统卡特在欢迎邓小平副总理的国宴上祝酒时说:我们有数十万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他们对我们社会所作的贡献比这个数字所能表明的要更大。中国血统的美国建筑师、中国血统的美国艺术家和科学家,包括近年来三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们的工作丰富了我们的国民生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缘何中国人到了美国就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在国内就不能了呢?  

  一、孔子的疏忽:忽视科技教育,孔子开了先河
  
正当古代西方文明处于古希腊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从泰勒斯(约前624-547)、苏格拉底(前469-399)到亚里士多德(前384-322)、欧几里得(约前330-275)、阿基米德(前287-212)等一批大学者、科学家。在古代东方,则有毫不逊色的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大体上与古希腊文明相对应,涌现了孔子、墨子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得到推广应用。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知识有了长足进步;以名医扁鹊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及学派有了较大发展;水利工程上则有四川都江堰等一批水利工程发挥效益。
  
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呼唤着科学技术,也渴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更,学校,也从原来掌握在奴隶主手中的那种"官学",转变成师生可以相互选择、私相授受的"私学"。这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来说,是一个大变革。
  
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开创者,也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稍晚于古希腊的泰勒斯,略早于苏格拉底。仅就教育领域而言,孔子在总结其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因而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教育目的上,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总结了"学与思结合""因人施教""温故而知新"等一套方法;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整理出"六经""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基本教材是"诗、书、礼、乐"
  
我们不无遗憾地注意到孔子教育内容是存在缺陷的,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轻视或忽视科学技术的教育。尽管孔子的"六艺"中也有"",但比起""""来说,在孔子的教学安排上,""的分量是较轻的。由于孔子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十分显赫,他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重"诗书礼乐"轻科学技术的偏颇,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体系中忽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倾向是起着一定作用的。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比,这种缺陷就更加明显。当然,产生这一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安排。
  
二、墨子的失误:教学内容方法死板,墨子也有失误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有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墨子名翟,生于公元前约468年,死于公元前约376年,他出生时孔子已去世。墨子与西方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生卒年份相近,但思想观念相去甚远。墨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声望很高的政治家,本人当过制作器具的工匠,故而崇尚实验技艺,且以刻苦耐劳、重视实践著称于世,在科技上也有较深的造诣。墨子以其独有的思想体系创建了墨家学派,代表当时的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由于墨子的学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的能工巧匠,亲自参加手工业生产,善于总结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经验,从中提炼出在当时具有领先水平的科学知识,所以,作为墨家学说记载的《墨经》,很不同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的一点,就是反映了当时我国在光学、力学、数学方面的成就。战国时期的"后期墨家"在这方面更是不同凡响。墨家的代表人物在本学派内注重对学生门徒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这一点使他们很不同于孔子的儒家。虽然儒墨两家在当时均称显学,但区别也是明显的。
  
在光学知识方面,《墨经》从光的直线传播这一事实出发,对针孔成像、影像生长等光学现象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其中,小孔成像是墨家师徒所作的著名实验之一。此外,对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墨家都在实验的基础上给予科学的解说,并开了我国古代实验科学的先河。
  
在几何学知识方面,《墨经》对点、线、面、体、圆等几何概念都给以演绎概括,下了定义。在力学知识方面,《墨经》给""下的抽象定义,以及对空间、时间和时空关系的研究,对杠杆平衡现象的力学解释等等,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水平。
  
墨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向抽象科学迈进,这些特点,在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而且和儒家相比,墨家的教育,着重传授与生产活动有关的知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在我国古代社会里,是那个时代进步的表征。
  
墨家教育的不足,如与儒家相比,由于学派组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要求门生严守家法,故而墨家学派的影响范围较之儒家则小多了。墨家代表人物在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方面,也较孔子逊色。加之政治方面的作用,墨家学派及其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在内的思想体系并未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发扬光大,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