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探索农村享受和城市人平等的新生活


  新生活:将不再分城里人乡下人

  “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国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区”、“职业技能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全国性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国家对于珠三角地区的最新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出现了很多这类示范区概念。这些概念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此外,诸如“探索”、“试行”、“试验”、“率先”也是新纲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这些先行先试的表述真真切切告诉广东人,国家确实赋予了珠三角发展更大的自主权。珠三角地区要立即担负起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的重任,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迎接全新的生活。

  新纲要的出台确实鼓舞了珠三角的士气。
  怎样探索,怎样试行,有哪些招,哪些路?珠三角地区是否真的能够如国家战略需要那样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下一步关键在于执行。而国家珠三角新纲要只是行动总纲领,需要更多配套的行动方案不断支持和补充。

  在新纲要批准后的第三天,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就带队前来广州,与广东省政府签订了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的协议。紧接着,省长黄华华代表省政府与广州、汕头、佛山、东莞、江门等珠三角城市签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事实上,珠三角早已在行动了。因为,不少探索早在近一年的思想解放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并于2008年年中被集结到《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决定》里。经过半年的消化,一批具体而微的举措已经在推行或者正待破茧。

  话题1:推进城乡一体化

  有一天,不再分城里人乡下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关键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紧接着,国家珠三角新纲要要求珠三角在这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在珠三角整体空间下,城与乡、工与农如何才能更为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以此来促进和保证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珠三角地区必须在体制机制方面作出大的探索和尝试,必须率先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办事,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乡新社区”将最终出现

  一直以来,城乡二元,是大众习惯的划分办法。一个地区首先是被分成城镇和农村,城镇人口和农民享受着不同的分配方式、社会保障等。

  在未来,人们能够在珠三角地区率先看到另一种状态:这里不再简单地划分为城里人和农民。珠三角整个地区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被划分为城乡居民区、农业区和工业区。

  有了发展规划“一盘棋”之后,根据不同的功能区,来配置设施建设,布局产业,因地制宜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

  “城乡新社区”的最后出现,将见证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重大胜利。《纲要》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以常住人口为公共服务目标珠三角地区要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率先实现突破,比如要健全以常住人口为目标人群的公共服务体系,说到底就是要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

  关键是把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

  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一直以来广受关注,牵动人心,推进异常缓慢。新《纲要》给珠三角地区提出要求,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到2012年,“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参保率达到95%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以上,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另一个牵动人心的话题——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也将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加快推进。据了解,珠三角未来将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还将改革和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步将外来人口纳入本地社会管理。

  农村金融体系2020年大考

  农村发展成为未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按照《纲要》,珠三角要建立健全财政、金融等支农政策体系,完善城乡对口支援机制,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为此,珠三角将完善财政支农保障机制。值得关注的是,珠三角将“实现各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农村金融体系也将成为未来珠三角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大突破。按照《纲要》目标,珠三角“2020年建成资本充足、运行安全、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央行研究生部副主席王自力在广州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缺的是几万家不求大而全、服务仅限于社区的金融机构,建议在农村开设小型银行,完善现有金融体系。

  据透露,珠三角地区将根据国家新战略,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金融机构。

  农民搭公车进城还要等多久?

  《纲要》提出:“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和标准,健全农村公路管护机制,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

  一阵鞭炮过后,大批村民争先恐后上车“霸”位,6辆大巴辆辆爆满。村民拉住记者说个不停:以前坐摩托车出行日晒雨淋,现在坐公交车既便宜又安全舒适。村妇也背着小孩来凑热闹了,说以前从县城坐摩托车来这里探望打工的丈夫,一趟要15元,现在坐公交车只需5元……

  这是2006年8月,广东德庆县革命老区马圩镇上彭村首日开通农村公交车时的场景。德庆县也因基本开通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客运业务,而成为“广东农村公交化第一县”。

  如今,这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在珠三角地区推广。《纲要》提出:“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和标准,健全农村公路管护机制,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

  2008年广东1698个行政村通客车

  据省交通厅有关人士介绍,2008年广东有1698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通了客车。到2010年,基本实现具备客车安全通行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在全省中心镇基本建成四级以上农村客运枢纽站、其他镇建有五级站或简易站,行政村建有招呼站或候车亭,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针对农村地区公共交通比较落后的问题,广东采取农村客运享受城市公共交通的待遇,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的交通规费,鼓励农村线路公交经营,提高农村地区公共交通水平。

  该人士还透露,2009年我省将加大力度完成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项目库中剩余的扫尾任务,到2009年底如期完成原既定建成4.8万公里的目标,同时,省交通厅将对500人以上自然村、生态文明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建设进行调研和规划,有条件时逐步进行试点。

  城际快速公交一体化将率先实现

  不同于北方铁路运输比较发达的省份,道路运输在广东综合运输体系中占首要位置,道路客运量占广东全省的90%,货运量占全省的80%,道路运输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城乡公交化,其他地区实现了客运网络化。而城际快速公交一体化也将率先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实现。

  根据规划,珠三角地区按照同一技术标准,建设珠三角地区公交IC卡互联互通的技术平台,逐步使公交IC卡在全省公交、地铁和轻轨交通中实现通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加快BRT(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同时在珠三角地区着手规划建设与城际轻轨无缝衔接的公交网络,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此外,广东将增开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机场至各地级市之间的客运班车,强化与各大机场的联系,实现陆空无缝衔接。

  省交通厅表示,通过整合和优化跨区域公交线路停靠点布局,逐步实现珠三角范围内的城际快速公交一体化。同时,广东将对城际公路客运班车进行集约化经营改造,实行同一线路统一车型、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统一票价。

  话题2:改善生态环境

  珠三角何时雨不酸水不臭?

  《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大气复合型污染监测和防治体系,着力解决大气灰霾问题。”“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左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

  在2008年省两会的分组讨论会上,省人大代表丁磊向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发难”:“珠江是不是每天都能游泳?”再次引发各界对珠三角环境污染治理的强烈关注。

  珠三角的生态环境是否宜居,对于像丁磊这样的投资者来说,已经成为投资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目前广东所竭力吸引的高科技人才是否落户广东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在这份沉甸甸的《纲要》中,特地辟出了第八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珠三角“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一番系统阐述。

  珠三角两场雨一场“酸”

  省环保局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全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广东省66.7%的城市(14个)受酸雨污染,其中珠三角9市中就有8个城市属于重酸雨区,也就是说,珠三角每两场雨就有一场“酸”!

  “难怪很多人到广东后抱怨皮肤很快变糙了。”省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造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溶化在降水中。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不断增加,另外珠三角一些城市火电厂占了相当的比例,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在珠三角的浓度也增大。正是这两种污染气体造成了珠三角酸雨的加剧。

  与此同时,是广东省污染减排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时间过半,任务未半!”污染减排的滞后不仅影响了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如深圳市龙岗区因实施区域环保限批,从2007年9月18日起至2008年2月21日,仅审批通过77个建设项目,较2007年同期(1794个)下降了95.7%.对此,《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创新环境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2020年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

  《纲要》中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措施,如:“建立健全大气复合型污染监测和防治体系,着力解决大气灰霾问题。”“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左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

  更令人期待的是,珠三角将制定更严格的区域环境标准,统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先试,充分利用价格、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率先建立政府、企业、公民各负其责、高效运行的环境管理机制。同时,实施生态保护分级控制,探索建立流域、区域统筹的生态补偿机制。

  话题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城市“十分钟文化圈”

  《纲要》提出要实现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钟文化圈”。

  所谓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字面意思是在农村每隔十里、在城市每步行十分钟即可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益文化服务,其真实的内涵是指建立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完备的文化设施体系、高素质的文化队伍体系以及供求基本平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

  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视,也体现了我国在发展文化事业的思路上有了一定转变,重心下移到了基层。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投入不断增加,建成了一批在全国领先的文化设施,深圳、东莞等地以民为本,努力打造图书馆之城、文化广场之城、博物馆之城,文化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但是,珠三角地区要实现成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这一目标,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在经费投入方面。中央提出,到2010年实现“镇有一站,村有一室”,这一站一室指的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实际情况是,目前我省还有1/3的文化站还没有达到省确定的最低标准,虽然珠三角地区文化站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东莞、中山等地区已经达到全国一流的水平,但在珠三角有些区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

  专家分析,在社区和农村文化室建设方面,全省发展还不平衡,整体水平落后于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要真正建设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使是珠三角地区,任务也相当艰巨。

  珠三角目标是打造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仅仅在架构上建设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能真正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珠三角地区还应该在文化事业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努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