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札之五:杨炯之惑


载2010..3.10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0/2010-03-10/34390.shtml

 

  中国人对排名是十分讲究的。排名的先后顺序总是按一定标准或官职级别地位,或名气成就影响等等,由高到低、由大到小进行排列。不好办的时候,也有办法,那就是按姓氏笔画由简到繁,免得无意之中得罪了谁。此办法约定俗成,自古依然。

可是,好像也有例外的。早年读书时,一直对“初唐四杰”之排名弄不懂。游国恩等人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上,对排名第二的杨炯是这样介绍的:杨炯(650——693?),陕西华阴人,曾官盈川令。在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最低,只有几首写边塞的五律较有特色。当时有些困惑:既然杨炯成就最低,为何要将他排在第二位。如果游国恩等人的《中国文学史》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编撰的话,那古时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排?他们的依据又是什么?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史家的见解?查遍关于杨炯的资料,得知他除了诗歌,在其它文体上也是颇有建树的。有人说,“王杨卢骆”这一座次是就这四个人的骈体文的高下而排的。但“初唐四杰”的扬名,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歌。他们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台阁体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和思想严肃,以至五言八句的律诗从他们开始定型。于是,才有“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美名。

最近,在看明人编撰的《舌华录》一书时,见到这样一则史料: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常曰:“吾愧厕卢前,耻于王后。”杨炯之意,显然认为王勃不如自己,而自己又不如卢照邻。按杨炯的标准排名,“初唐四杰”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历史的丰富内容流传到现在,往往已经很简略了。对于杨炯之言,没有谁能据此重新评价。或者,即使能全面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谁又能说杨炯的标准比大家认为的排名更为合理?不过,杨炯对“初唐四杰”的排名如此计较,说明其中总是存在隐情的。

看来,对历史如何看,自始至终都没有风平浪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