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三义
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读不到中国的经书,实为一大憾事。读中国的经书,如果读不到周易,更是遗憾无穷。为什么不读周易便如此遗憾呢?这可从易经的名义窥见其一斑。
汉唐诸儒解说周易,颇多参考纬书,其中的易纬干凿度,由郑康成注解,比其他纬书醇正,所以诸儒引用较多。此书不知出于何时,清儒纪晓岚以为,当在先秦已经问世,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易传,征引最多,皆于易旨有所发明。干凿度开头就说:「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唐儒孔颖达在他的周易正义里说:「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也」是三义中的第一义。干凿度自为解释说:「易者以言其德也。光明四通,效易立节。虚无感动,清净照哲。不烦不挠,淡泊不失。」郑康成注:「效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照、明也,夫惟虚无,故能感天下之动,惟清净也,故能照天下之明。未始有得,夫何失哉。」由干凿度自释以及郑氏的注解,可知易名三义中的第一义是说易学的本体。此体是清净光明,四通无碍。此义的依据即是孔子的系辞传所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即指太极而言。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清净光明,圆含万有,无得无失,而为宇宙人生的本体。本体虚无,不可以言语文字说明,所以干凿度以清净光明之德来形容,郑氏以乾坤易简法则来指点,必须学者自己领悟,果然彻底悟得这个本体,便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即得成为无所不通的圣人。
「变易也」是易名三义中的第二义。干凿度说:「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君臣不变,不能成朝。夫妇不变,不能成家。」天地不变,郑康成注,是就否卦而言。否卦就是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天地之气不相交接,所以不能通气。天地之气不通,则万物不生。天地固然不能不变,人伦也不能不变,不变则无作用。所以系辞传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干凿度先以明德形容寂然不动的本体,再以流行之气解释变易之义,以明其作用。变易的作用即在变通,唯有变通,始能通达人情,通明本体。但讲变通,应有不变的准据,不然,便致大乱,所以须讲第三义。
干凿度解释第三义说:「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郑康成以为此义就是系辞传所说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位是指卦的六位而言,卦虽千变万化,但其六画之位不变。此即代表天地人伦有变易之义,有不变易之义,也就是说,必须天地人伦各得其位,始能变而不乱,而得变通之用。
系辞传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部易学原理,就是伏牺氏观象所发现。伏牺氏观察天文地理鸟兽人物万有之象,皆是变化无常,因而发现变易之义。进而观察万象各有定位,如天在上,地在下等等,因而发现不易之义。更进而观察变易与不易都是出自两仪,而两仪又出自太极,因而发现太极是寂然不动的本体,而为宇宙人生等万有的根源。发现此一根源,便知万有不离太极,即象见体,一切皆是清净光明之德,变化无常的天地人生不过幻相而已。伏牺氏见此真理,于是画卦传给他人,圣贤相传,最后经孔子研究赞述,而为一部最完备的学为圣人之道的中国经书,不但中国的读书人,世间凡是好学慕道之士都应该研读。
六十四卦
研读周易,其中心课题就是六十四卦。周易包罗万象,天地人物一切事理尽在其中。这样广大而完备的一部经,实际就在六十四卦。至于经中的系辞十翼等,那都是六十四卦的注解。
六十四卦来自八卦,八卦来自太极。孔子在系辞上传里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在系辞下传里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何谓太极,先儒解释不一。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晦庵说:「太极者,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各家注解虽不相同,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圆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灾祸。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就是太极。
太极生两仪者,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为清净光明之体,此为无生之理性。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仪如孔氏正义所释,作容仪讲,因其尚未成象,故不称为两象,只称两仪。但这两仪实为四象以至万象的基本结构,万象即由两仪细分而成,所以万象无不有阴阳两仪。万象之数虽然无穷,但基本之数则为阳奇阴偶。伏仪夫画卦时便发明极为简单的两画,以示无穷无尽的象数之源。这两画就是「」、「」。「」为奇,象征阳,「」为偶,象征阴,此即阴阳两仪。
两仪生四象者,就是阳上加阳「」,名为太阳。阳上加阴「」,名为少阴。阴上加阳「」,名为少阳。阴上加阴「」,名为太阴。阴阳两仪过于单纯,不足以成万象,万象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于是阴阳奇偶从单一之画加为二画,因而出现四种象。
四象生八卦者,就是四象之上再加一画,而为三画的八卦。太阳加一阳「」为干,加一阴「」为兑。少阴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
系辞下传「八卦成列」一段,何玄子订诂说:「八卦之列既成,则无穷之象具载于其中矣。因此八卦而重之,每一卦各以八卦加于其上,则为六画之卦,凡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一爻各有一义,则三百八十四爻之理又毕备于其中矣。」六十四卦每卦六画称为六爻,是以阳刚阴柔二画相推变化而言,故系辞传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何氏订诂说:「刚柔二画互相推去之,刚易柔,柔易刚也。蓍数九六之变涵于此相推中矣。」九六是揲蓍求卦时所得的变数。揲蓍时,如得六,为老阴,如得九,为老阳,如得七,为少阳,如得八,为少阴。周易主于用变,老变,少不变,所以用九六,不用七八。何氏以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即以九六之变为本,而变化无穷。虞翻也以「九六相变」解释「刚柔相推」。何氏特加详说。
天地人物瞬息万变,周易六十四卦即以刚画老阳九「」、柔画老阴六「」两个变爻显示一切吉凶,令人知所趋避,宁非奇极,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周易独以为卜筮之书而得不焚,此又一奇。
经传作者
伏羲画卦,如无周文王以文字说明,后人无法研读。说明六十四卦的文字名为系辞。系在每卦之下的名为卦辞,亦名彖辞,系在每爻之下的名为爻辞,亦名象辞。文王系辞时,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自乾坤至坎离三十卦为上篇,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三十四卦为下篇,后与系辞并称为上下经。卦与系辞仍然难解,孔子乃作传文加以阐释,计有彖传象传系辞传等十篇,名为十翼。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韦昭说,三圣即是伏羲、文王、孔子。一部大易,即由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作传而完成,但先儒论此,不尽相同。
六十四卦由三画的八卦重为六画而成。画八卦者,因系辞下传明言包牺氏「始作八卦」,诸儒无异言,但谁是重卦者,诸儒之说则异。孔颖达正义列举四说,一是王弼等以为伏羲氏,一是郑玄之徒以为神农,一是孙盛以为夏禹,一是司马迁等以为周文王。孔氏则从王弼之说,并引证系辞传说卦传,指出其余三说之非,确定伏羲氏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此后宋明清诸儒多从孔氏,以为定论。虽有少数人仍以周文王为重卦者,他们举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文王为殷纣的西伯时:「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以为此说在东汉诸儒之前,应可信从。但唐儒张守节说:「太史公言盖者,乃疑辞也。」可见「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原为不定之辞,故仍以孔氏所从的王弼之说为是。孔氏引证系辞传中,有一条是就大衍之数立论,最有理论依据。大衍之数就是取五十茎蓍草,用四十九茎,依占筮之法,以四数揲之,每揲一次为一变,三变始得一爻,九变得三爻,即得八卦中的一卦于内,六画卦的内卦已成,但尚未得外卦,必须继续揲得三爻,始告完成六画卦。所以系辞上传说:「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宋明诸儒也说,易自太极生两仪,渐次而生八卦,以至六十四卦,其发生的次第极为自然。足见伏羲画卦,由八而至六十四,一气呵成。
孔氏正义论系辞作者,列有二说。一说卦辞爻辞都是文王所作,此据系辞下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另一说以为若干爻辞有疑问,如升卦六四:「王用享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所说皆是后来之事,文王在羑里作系辞时,不当有此类豫言。虽然这两句爻辞尚有其他的解释,如汉书儒林传说,蜀人赵宾将「箕子」解释为「荄兹」,不以箕子为人名,但不为诸儒所认许。孔氏正义因而采取马融陆绩等所说,确定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宋明清诸儒也多赞同孔氏此说。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汉书艺文志也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又儒林传载,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孔子作传十篇,解释经义,旧名十翼。据孔氏正义以及世家张守节注,其次第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明儒何楷古周易订诂以及清儒毛奇龄仲氏易都说,西汉田何所传的周易,其十翼与上下经分离,经传共为十二篇,而且经传各为一书,后因东箂费直以彖象传等十篇解说上下经,始将十翼附之于经,再经郑玄以传合经,将彖传象传分接在卦爻辞之后,如现在注疏本干卦的编次。至王弼注易时,他自坤卦开始,每卦以彖传移缀在卦辞之后,冠以「彖曰」二字,又将象传按大小两种分开,解释一卦之象的名为大象,缀在彖传之后,冠以「象曰」二字,解释六爻之象的名为小象,缀在各爻的爻辞之后,也冠以「象曰」二字。十翼除彖传象传如此分散之外,文言传专释乾坤二卦,故分别附于乾坤二卦之后,其余系辞上下传,以及说卦、序卦、杂卦诸传,皆依次附在六十四卦经传之后。
据史记汉书记载,十翼全是孔子之作,但系辞上下传里有好几处加「子曰」二字,李鼎祚集解引崔憬曰:「夫言子曰,皆是语之别端。」孔氏正义以为,或因语之别端,或因既引易辞前语已绝,或因引卦之后,故加子曰以别之。清儒皮锡瑞氏依「子曰」二字论定系辞传必非出自孔子手笔,而是孔子弟子所作,而康有为氏以史记孔子世家与汉书儒林传反复推论,考证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皆非孔子之作,所论都无充分的根据。
明体达用
周易有经有传,又有历代诸儒的解说,研读周易应该从何读起。此一问题,儒者解答不一。如依多数主张,则须先读孔子十翼中的说卦传,次读上下系辞传,然后读上下经。这个次序大致不差。但是一部周易广大悉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象数繁杂,义理深奥,愈读愈感觉困难。因此,在读上下系辞传时,应该注意探究周易的本体,然后读经时可以执简驭繁,深入研求经义。 何谓周易本体,系辞上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次第生起观之,便知太极就是周易的本体。再以大衍之数而言,以五十茎蓍草,揲蓍求卦,先取出一茎不用,然后用四十九茎,依法求之,为入用之数。其一不用之数即示本体无为之义。所以韩康伯注引王弼之说:「斯易之太极也。」 本体无名,无名则无人知有本体,所以孔子名易之本体为太极。太极一词如何解释,系辞上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韩氏注:「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立。」易纬干凿度以为易之德是「光明四通,效易立节。虚无感动,清净照哲。」郑康成注:「做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干凿度又说:「易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由以上诸义,可以略知,太极无形,而有实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不动则无思无为,感通则起作用。由不动之体而起感通作用时,便有阴阳明暗的意念分别,此即太极生两仪之义。生两仪以至生四象生八卦,这几个生字不是母体生子体的意思,而是太极自体由寂静而感动时所显现的各种形象。就形象而言,无论宇宙人生,都有盈虚消息,可谓是生,生则有灭,但就太极而言,万象虽有生灭,本体并无生灭。比喻海水所起的波浪,波起,可说是生,波伏,可说是灭,但是海水不随波浪生灭,起伏生灭是其形象,不随形象生灭是其本体。虽然海水不随波浪生灭,但海水与波浪未尝分离。太极与万象即如此喻。动植矿物,流水行云,森罗万象、无一不以太极为体,无一能离太极之外,吾人身心全体就是一太极。
易之本体,由伏羲氏观象发现,因而画卦教人。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俯仰观象,发现本体,于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作八卦,一以通神明之德,一以类万物之情。 学者读经,即从八卦观想,一则从八卦而观重为六十四卦,以类辨万物变化之情,一则从八卦而观四象两仪,以通太极神明之德。万物变化之情在六画卦的六爻虚位上周流显现,物变而位不变,即藉不变之位观其变化之情。万物变化,或吉或凶,能够类辨其情,便能知所趋避。但是人情皆有偏私之弊,以偏私之情趋吉避凶,非常有限,甚至无法趋避,纵能趋避,也不是大吉大凶。如欲趋避大吉大凶,如国家兴亡,个人生死,则非神明之德不可。所以读易必须明体,唯有明体,始能发挥大用。本体发明至究竟,即为圣人,文王演易兴周,孔子传易,为中华文化点起不灭的明灯,永为人类照明。易为圣贤之学,读易即为希圣希贤,以此读易,则于经义自可深求。 |
|
略明象数
初学周易,无论读那一家的注解,都有不少困难,尤其是汉注,所说的象数十分琐碎,愈读愈不得其要。然而圣人设卦观象,藉象明理。象数不明,无由明理。所以象数虽繁,仍不能完全废弃。兹据系辞传、说卦传,以及各家之注,举出几条凡例,可为初学略识象数之一助。
一、八卦形体:六画卦分为上下两体,上为上卦,又称外卦,下为下卦,又称内卦。两体就是两个三画卦体。欲知六十四卦,必须熟记八卦。古人有一首歌诀,颇便于记诵,朱子将其列于周易本义首页,名为「八卦取象歌。」其歌曰:干三连,坤六断。震仰孟,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两体卦象:六画卦上下两体,每一卦体都有很多的取象,有远取诸物,有近取诸身,有言八卦之德,详见说卦传。但每卦有一主要的象,就是干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熟记此八卦基本之象,即可认识六十四卦的两体卦象,同时有助于读记六十四卦,如比卦,象曰:「地上有水,比。」通常依卦象读为「水地比。」大有卦,象曰:「火在天上,大有。」读为「火天大有。」其余类推。
三、互体之象:系辞下传说:「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汉学家义,此「中爻」就是初上两爻之中二三四五爻。以二三四爻互为一个三画卦体,又以三四五爻互为一个三画卦体,名为互体,也叫做中爻。例如水雷屯卦,本为震下坎上两体,今以中间四爻观之,则二至四爻为坤,三至五爻为艮,于是一个六画卦,便得震坎坤艮四个三画卦,原只有雷水二象,现在又发现地山二象。互体是见于左传的古法,如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左氏传,陈侯使周史筮,遇观之否,曰:「坤,土也。巽,风也。干,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杜预注:「观六四爻变异为干,故曰风为天。自二至四有艮里,艮为山。」通常讲互体,只讲中四爻,但虞翻解释豫卦,所说的互体,又以初爻连至五爻,互为坤坎二卦,而为水地无卦,以及三爻连至上爻,互为坎坤二卦,而为地水师卦,在其三至上爻的五体中,师体半现,如此所得的卦象尤多,但更麻烦。
四、爻变之卦:说卦传:「故易六位而成章。」韩康伯注:「六位,爻所处之位也。」六位,依画卦次序,由下而上,为「初二三四五土。」处在六位之爻有四种,以「九六七八」之数代称之,孔氏正义引先儒之说,九六七八本于揲蓍的策数,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爻位合读,列在初位与上位的老阳读为「初九、上九。」在二三四五位的老阳读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老阴亦如此读。老阳老阴之变,何氏古周易订诂引先儒说,若阳变为少阴,老阴变为少阳,也就是九「」变为八「」,六「」变为七「」。例如干初九,内卦干变为巽,而为天风姤。九二内卦干变为离,而为天火同人。这也是见于文传的古法。如左庄二十二年,陈侯筮,遇观之否,杜注:「观六四爻变而为否。」左传僖公十五年,晋献公筮,遇归妹之睽,杜注:「归妹上六变而为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答魏献子说:「坤之剥,曰:龙战于野。」杜注「坤上六变。」九爻六爻所变之卦,又名「之卦」,汉易学家往往以此说易。
五、三才六位:系辞下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三才就三画卦说,上画为天,中画为人,下画为地,就六画卦说,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说卦传说:「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知德注:「以爻位言,分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也。既分阴分阳,乃迭用刚柔之爻以居之。或以柔居阴,以刚居阳,为当位,以柔居阳,以刚居阴,为不当位。亦有以刚柔之爻互居阴阳之位,为刚柔得中者,故六位杂而成文章也。」但王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故韩康伯注依王说,只是二四为阴,三五为阳。若以六爻成卦而言,则六画皆谓之位。易纬凿干度说:「初为九七,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候,五为天子,上为宗庙。凡此六者,阴阳所以进退,若臣所以升降,万人所以为象则也。」汉儒颇多据此为说,后儒也有不从者。
以上所举,只是常见于各家的注解者,尚有其他通例,可从各家之注求其了解。此外,汉儒所说的卦气、爻辰、纳甲,以及宋儒所传的河图洛书等,初学不必急于研究。
注疏简介
周易注解或说易之书,在四库全书总目里列有一百六十七部,一千七百六十卷,另存目三百十八部,二千三百七十二卷。而在四库全书以后的著述尚无计算。卷帙如此浩繁,难免学者望洋兴叹。今为便利初学,选出以下四种,并据先儒之评,略加介绍。
一、周易正义。魏王弼及其弟子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此为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注疏本。周易上下经是王弼注,系辞上下传以及说卦序卦杂卦各传则是韩康伯注。王氏说易,全废象数,四库全书总目说:「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孔氏依注作疏,由于王注扫弃旧文,没有古义可引,所以解释文句时不免多用空言。但欲解读王韩之注,不能不读孔疏。
二、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采集三十五家之说,而成一本汉易专集。三十五家是:子夏、孟喜、焦延寿、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卢士、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君。四库全书总目推崇此书是保存汉法之宝笈,千百年后,学者由此可以考见画卦之本旨。然而要把此书读通,实在很难。纂疏即为解释集解而作,学者读了纂疏,始懂集解。
三、周易集注。明来知德撰。来氏取系辞上传中「错综其数」之义,以论易象。所论之象有卦情、卦画、中爻、错卦、综卦、爻变,占中等里,其注各卦,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然后解释本卦本爻正意。他所说的中爻之象,即是汉法的互体之法。来氏在万县深山中精思二十九年,自成一家之说,推崇他的人很多,但也有不少人诟其过于繁碎。
四、古周易订诂。明何楷撰。何氏将周易上下经与孔子的十翼各篇分列,以复田何所传古易之旧,又欲便于学者研读,乃取孔子十翼中的彖传象传以及文言,随卦附列于上下经,以祖费直之意。此书取材宏富,汉晋以来的旧说,杂采并陈,不株守一家之言,而且辞必有据,不为穿凿附会之说,虽然予人以博而不精之感,但供学者采择之处甚多,不可因其驳杂而废弃。
上述四种,孔氏正义偏于义理,李氏纂疏偏于象数,而来氏集注与何氏订诂则是象数义理兼采之作。学者可先研读订诂,再依次研读来氏集注,孔氏正义,李氏纂疏。然后再读其他汉宋各注,自然了解如何取舍。最需了解者,即为研读任何注解都要以帮助研读经传为主旨,研读经传又以研求形而上学为主旨。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读易而不学道,纵然在先儒所说的象数义理上如何用功研究,则其所获都是微乎其微。
折中诸说
自汉至今,诸儒说易,或主象数,或主义理,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学者研读周易,不能不讲诸儒的注解,但如不小心,难免为偏见所蔽。司马迁作孔子世家赞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吾人学易,如能以孔子的十翼折中诸儒之说,自可不惑于门户之争,而无偏无蔽的探索于圣经。
伏羲画卦,文王周公系辞释卦释爻,卦与系辞皆名为经。文王释卦之辞名为彖辞,周公释爻之辞名为象辞。彖辞象辞随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二篇,是为二篇经文。孔子所作的十翼,名为十传,是为释经而作。其彖传象传亦随经文分为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此为十篇传文的前四篇。其余六篇是文言传、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依孔颖达正义说,彖传是统论一封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象传分为大象小象,大象是总象一卦,如干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小象是分释六爻之象辞,如释干卦爻辞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以至「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其他各卦皆如此类。
文言传专释乾坤二卦。姚信、孔颖达,皆引系辞下传说,乾坤其易之门,其余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此二卦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
系辞传是周易通论,不附于经,别自分为上下二篇。孔氏正义引何氏说,上篇明无,下篇明几,并引系辞上传:「易有太极。」太极即是无。又:「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也是说无。下传:「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是从无入有之意。何楷古周易订诂以为,系辞传是孔子统论一经之卦爻大体凡例,以其无经可附,故自分上下。或谓简编重大,是以分之。
说卦传的意义,孔氏正义说,伏羲氏画八卦后,重为六十四卦,其以三画重为六画之意未明,而八卦为六十四卦之本,其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象,也未显见,所以夫子以此备说重卦之由,以及八卦所为之象。
序卦传是解释文王所序六十四卦的先后相次之义。来矣鲜说:「孔子分明恐后儒杂乱文王之序卦,故借此一端之理以序之。」
杂卦传是说明序卦以外的错综之义。韩康伯说:「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来矣鲜以为,杂卦就是杂乱文王之序卦。孔子恐后学以序卦为定理,不知其中有错综二体,故杂乱其卦,前者居于后,后者居于前,止将二体两卦有错有综者下释其意。故干刚坤柔比乐师忧是也。使非有此杂卦,象必失其传矣。来氏据系辞上传「错综其数」以论易象,故于杂卦传解释错综之义特别详细。
历代诸儒说易,无论说象者、说数者、说义理者,以至焦京学者、图书学者,皆有偏执,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然而孔子十篇传文,说大衍之数,卦爻之象,形上形下,显仁藏用,顺性命之理,序人伦之道,何有所偏。吾人研读周易,开始读一家注解,尚无疑问。如读两家以上之注,便会发生问题,此说也有道理,彼说也有道理,彼此之说,大异其趣,不知如何采择。读的注解愈多,愈感困难。此须折中于夫子,拿十翼作尺度,衡量诸说,是则是,非则非,各种问题自能解决。
生死流变
易学以变为占,一卦六爻,无非解说变化之道。学易就其变易之义而言,自一己的身心,与人群社会,以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时而不变动。这种变动,令人最感烦恼而又无可奈何的就是生死流变。此一无奈的问题,如不研读卦爻,则不了解,虽然研读卦爻,如不研读系辞传,亦不了解。
系辞上传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生死流变的意义,深蕴于卦爻之中,不经孔子阐明,无人能够发觉。这几句系辞传文就是阐发卦爻的义蕴。
系传韩氏注:「死生者,终始之数也。」李氏集解引九家易说:「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又说:「交合,泰时,春也。分离,否时,秋也。」虞翻说:「魂,阳物,谓干神也。变,谓坤鬼。干纯粹精,故主为物。干流坤体,变成万物,故游魂为变也。」郑康成说:「精气谓七八也,游魂谓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数,九六金水之数。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京氏易有游魂归魂之卦,皆就卦魂而言。
诸儒解此系传,不离卦爻,但是解说卦爻就是解说宇宙人生种种事实,因此系传阐发卦爻的死生义蕴,就是吾人的生死问题,精气游魂与鬼神情状就是人类与各种异类生死互变的意义。
就事实说,吾人生命始于父母阴阳交合之际,自己的游魂投入母胎,藉父母的精气而成身形,即「精气为物」之义,此称为生。吾人生命终于身体衰老,阴阳分离,由此魂失其所,此称为死。魂既失所,再为游魂,再遇阴阳交合,而感气分相投,又是一生之始,此即「游魂为变」之义。游魂为变是死生之际的一大转变,但这转变后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生,这要看他生前是何居心而定,居心在人可以仍旧为人,居心在鬼神,在其他动物,则为鬼神或其他动物。
俗儒不知身死而魂不灭,更不知人与异类生死互变,往往将「死生之说」以及「游魂为变」曲解其义,误人不浅。学易须学君子儒,一则探索系传原理,一则博采史事证明。如春秋昭公七年左氏传:「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又据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大夫伯有在一场政争中被人杀害,至昭公七年,以厉鬼出现,报复仇人,郑国人群大惊逃避。又如淮南子俶真训说,昔有公牛哀,病七日,化为虎。隋书韩擒虎传说,韩擒虎死后作阎罗王。类似事实记在史书中,难以枚举,皆足以证明人与异类互为转变之理,亦皆可为系传的注解。
研读系传,了解卦爻中的死生游魂之义,就应该正视多生以来的生死大问题,进而探求解决之道,这才合乎圣人作易的本旨。解决生死问题,必须了解生死来源,始能对治。昔日子路问死,孔子答复:「未知生,焉知死。」此意是说,知死必须知生。生死相待而起,如果尚未知生,何能真正知死。欲能知生知死,唯须原始反终。原始,则知游魂趣入阴阳交合之境,始有生命。反终,既有生命之始,必有生命之终。终而复始,死后又生,犹如长流,水达不断。所以系辞不说生死,而说死生,即合生死不断之义。诚欲了断生死,则须解决游魂趣境的问题。游魂趣境是多生贪爱的习气使然,遇境不由自主,必与所遇之境气分相投而趣入。解决之道,唯在生前转变心理,去其贪爱之心。此心去之实难,更须如孔氏正义所说的「原穷事物之初始。」原穷到极处,就是要研究「太极生两仪」的意义,以明无生之理,方能彻底解决。太极是自心之本体,寂然不动,本来无生,其生两仪,只是生起阴阳相对的概念而已,这是假说的生。生既是假,死又何尝是真实。其实只有太极的一真本体,明此本体,则明无生,无生则无死。这是真正能知生死,唯有其知生死,方能了断生死。
学易首须了解真假,然后即须舍假归真。所谓假,即自阴阳两仪以下,四象、八卦、六爻之位,一切皆是。所谓真,唯是太极。舍假归真,不是离开两仪四象八卦六位,而是就两仪四象八卦六位认取太极。太极是体,两仪以下一切是相。相假体真,不取假相,就是归真。犹如水之与波不能分离,只要不取波相,不随波逐流,当下即是见水。如此终日研读卦爻,即是终日研读宇宙万有,终日不取万有假相,终日所见无非太极。修学圣人由此可以成就,生死游魂问题自然化为乌有。
乾坤六子
伏羲氏画卦时,化繁为简,发明阴阳两画,以此画成八卦,再以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于是形而下的形器,以及形而上的道理,尽在卦爻之中。自八卦以至六十四卦,虽然包罗万象,但皆有条不紊,寓有伦理纲常,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皆有解说。
系辞上传说:「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是乾坤二卦以其阴阳二气相感,而成震坎艮三男与巽离兑三女,合称六子卦。乾坤六子,以自然界而言,就是天地万物的伦常关系,以人类而言,就是父母子女的伦常关系。
说卦传说:「干,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是详说乾坤生六子的理由。孔氏正义以此为说明父子之道。索,当求字讲,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依孔氏解释,得父气者为男,得母气者为女。坤初求干,得干之气而为震,故曰长男。坤二求得干气为坎,故曰中男。坤三求得干气为艮,故曰少男。干初求得坤气为巽,故曰长女。干二求得坤气为离,故曰中女。干三求得坤气为兑,故曰少女。乾坤二气相得,而有六子,以人伦说,就是八口之家,因为来自天然,所以称为天伦。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这是就下经之首咸恒二卦次序,说明夫妇之道不可不久。
咸卦称为夫妇者,依韩康伯说:咸,柔上,而刚下,感应以相与。夫妇之象,莫美乎斯。韩氏据咸卦彖传解释如此。若依李鼎祚集解,则以咸恒反其类,而为解释,即将咸卦反过来看,成为恒卦。恒的上卦震,长男,为夫,下卦巽,长女,为妇,故称夫妇。韩李二氏解释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有其依据。干宝说:「上经始于乾坤,有生之本也。下经始于咸恒,人道之首也。易之兴也,当殷之末世,有妲己之祸,当周之盛德,有三母之功。以言天不地,不生。夫不妇,不成。相须之至,王教之端。故诗以关睢为国风之始,而易于咸恒备论礼义所由生也。」
序卦传这一节,由天地说到夫妇,由夫妇说到五伦,说明五伦系统出于天然。前面所引的系辞上传以及说卦传,同以八卦说成一个家庭结构。其乾坤二卦,既是父母,又是天地,更可见天地与人以及万物都是井然有序的伦理关系。吾人与家人社会以至与大自然之间,维持正常的伦理,各尽其分而不乱,便是合乎天然的伦常之道。
吾人学易,如果志在希圣希贤,那就要在「极深而研几」上用工夫。极深,就是深求卦爻的义理而至极处,豁然发觉自心本有通体光明的太极。研几,就是由观察卦爻之几而反观自心初动的一念,实时警觉,使其保持清明,不使其流于昏昧。曾子作大学,就是依此而有格物致知之说。格物致知就是研几。系辞传所说的极深而研几,其极深的工夫由研几而得。研几就是观心,须有心安理得的境遇,方能入观,欲求心安理得的境遇,舍弃伦常,何处可得。
极深研几
系辞上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辞、变、象、占,韩康伯说:「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孔颖达正义说:「易之为书,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
一切器象,皆是形而下者。易为圣人之学,学易唯学圣人,始能兴办有利人群的事业。学圣必须了解形而上学,系辞传此处但以形而下者为圣人所用之道,那是因为形上不离形下,如果不讲形下之学,便如没有卦爻与系辞,那就无从了解太极。故欲明白形上之道,必须由辞变象占着手研究。圣人研究一切器象,皆由仰观俯察,以入于微,始见真理。所以系辞上传又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极深研几即是由器入道的方法,亦即学作圣人的必由之道。
何谓极深?李氏集解引荀爽说:「谓伏羲画卦,穷极易幽深。」韩氏说:「极未形之理,则曰深。」未形之理就是形而上学。圣人就一切器象穷极幽深,而入无形之道。卦爻皆是变动无常,由无常的万象深观而入未形不变之理,即是极深之义。
何谓研几。系辞下传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荀爽说:「文王系辞,研尽易几微者也。」韩氏说:「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也。」孔氏正义说:「几,微也,是已动之微。动谓心动事物,初动之时,其理未着,唯纤微而已。若已着之后,则心事显露,不得为几。若未动之前,又寂然顿无,兼亦不得称几也。几是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故云动之微也。若事着之后,乃成为吉。此几在吉之先,豫前已见,故云吉之先见者也。此直云吉、不云凶者,凡豫前知几,皆向吉而背凶,违凶而就吉,无复有凶,故特云吉也。」
学者无论平时观象玩辞,或是有事时观变玩占,都要依据孔子所说的极深研几的道理,效法先王仰观俯察,随象入观。一以入观自心本体,即是太极,一以入观自心所起的功用,即是动几。入观自心本体,必须求其心与体合。入观自心功用,先求如颜子之庶几,即在心念初动时,若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是希贤。孔门大贤很多,孔子独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足见庶几也不易得,学者必须勉强学习,学到庶几以后,再求知几,便是希圣。知几更难,更要勉强学习。
学易的正工夫就是极深研几,这种工夫先就周易上下经练习,练熟以后,不论是否开卷,动念即知入观。如此用功,便是修养圣德,同时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是为君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