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宏观经济要闻
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5%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食品类价格依然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1月份全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2.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
鲜菜价格在食品类价格中涨幅最为突出。调查显示,1月份全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7.1%,粮食价格上涨9.8%,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3.5%(猪肉价格下降8.6%),油脂价格下降1.9%,鲜蛋价格上涨6.8%。
居住类价格和医疗保健类价格涨幅也相对突出。1月份全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5%。
另外四大类价格同比都在下降。1月份全国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1.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2%。
从环比数据看,1月份我国CPI环比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鲜菜价格上涨5.2%)。
1月份我国PPI同比上涨4.3%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3%,涨幅比上月提高2.6个百分点。
在1月份全国PPI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采掘工业上涨31.4%,原料工业上涨8.6%,加工工业上涨0.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0.6%,其中食品类上涨2.2%,衣着类上涨1.0%,一般日用品类持平,耐用消费品类下降1.8%。
原油价格在1月份PPI中涨幅最为突出。1月份,我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7%,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16.6%和15.0%,原煤价格上涨5.3%,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下降7.9%,铝价格上涨12.6%,铜价格上涨67.0%。
1月份,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0%。
中国经济疑似过热 一季度挑战近10年来最高值
中国200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0 .7%的水平,在接下来的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将刷新这一纪录不会是一个意外。由于基数的原因,以及出口恢复、工业生产快速上升,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有望挑战近10年来最高值——13.4%。因此到了第二季度初,人们讨论的话题可能是经济是否过热。
从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已经出现过热苗头。但是这一过热情况是来自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少数工业部门超高速增长,引起经济全面过热的问题。而物价和资源将再次成为焦点话题。2009年12月工业价格和居民价格的快速上升,已经说明了少数工业部门快速上升,带来了全社会成本上升的问题。经济快速进入所谓疑似过热的状况,完全是由于信贷超常规供给使得投资过度所带来的,因此这种惊人速度,无法给予经济全面恢复的信号。大多数行业仍然艰难,又不得不接受少数行业过热带来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结果。
国进民退不能说是经济全面现象,但是它确实是在经济权重比较大的行业展开了,那么意味着,民间参与经济的主流行业的积极性被人为地压制了,民间资金只能选择要么什么都不干,要么到资产和资本市场进行短期投资或投机。民间资金必然流入资本市场和资产市场为泡沫产生去做出负面的贡献。但是这些市场不过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场所,大多数时间是在做一个零和游戏。
少数行业的“火热”,已经造成了经济现状“过热”的嫌疑和假象。中国经济增长习惯性的大起大落,实际上是一个过度“行政化”干预的结果。因此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经常地表现出比较急躁,平和与和谐的增长从理念上就没有建立起来。为了追求快速增长,必然选择固定资产投资,必然是用超额信贷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升作为代价。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恢复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经济失衡更加严重,就业不足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因此,中国经济现实是不得不在2010年乃至之后两年来消化这种失衡式增长带来的“反作用力”。
传统过剩产能行业,对经济总量贡献超过对新增就业贡献,因此经济数据看起来总是非常漂亮,但是他们占据了庞大的社会自然资源和资金资源,挤压其他新兴行业崛起。如果经济反复靠它们启动,物价和资源就变得异常紧张,成为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
二、 产业要闻
多晶硅行业提高门槛 划定3000万吨生死线
《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下称《标准》)出台已经进入读秒倒计时。国内一家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尽管把多晶硅准入门槛设定在3000吨一直存在争议,不过,该准入标准最终还是会通过,目前方案整体已经成熟,春节后应该就会下发执行。
3000吨,直接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无疑大大提高了中国多晶硅行业未来进入者的门槛,必将直接引发行业的一场大地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标准指的是新进入者的标准,很多想来参与的企业玩不起了,对已经具有产能的企业,则要靠市场来淘汰。”上述企业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确定单线3000万吨生死线
继2009年9月、1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数个部委就《标准》进行两轮广泛征求意见后,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即将推出的《标准》确定了“新建多晶硅项目单线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标准》经过了多次讨论和修改,目前已经基本确定,预计很快就能够出台。目前看来,难点在于落实。一方面,单线产能3000吨,技术要求高,普遍推行有难度;另一方面,落后产能要淘汰,退出补偿机制需要明确。
在一家地方多晶硅企业看来,如果是“单线产能”达到3000吨,就意味着众多小企业被淘汰几无悬念,但如果不是“单线产能”,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自主“联合”,“跳一跳”,就能够着这条红线。
“设定的是单线3000吨/年,否则,如果是多线产能叠加,本身就没有意义。”吕锦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厂商都是5000吨/线,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已经时不我待。
“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是利好。”吕锦标介绍道,江苏中能现在是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产能为1.8万吨,2009年产量7000吨,今年预计产能将达到1.5-1.7万吨多晶硅。他指出,公司在实践中发现,单线产能在1500吨的项目,成本到40美元/公斤,就已经再也下不来了,成本控制有限,相比5000吨/线项目30美元/公斤的成本来说,在规模经济性方面差距甚远。
对于行业龙头来说,3000吨的红线并不算高标准。多次参加标准设定内部讨论会议的江苏中期曾提出过5000吨的标准,但最终未获相关部委采纳。
中国多晶硅业需“挤水分”
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对多晶硅的投资逐步升温,截至目前,已建成产能接近5万吨,大大小小的项目以及规划项目不下40个,江西、四川、江苏等省已经成为国内多晶硅项目的主要分布地区。
比如四川,其一省的多晶硅产能就已经达到1.5万吨,投资27亿元的成都天威硅业公司年产3000吨的项目于2009年9月正式试产,投资15亿元的四川雅安市永旺多晶硅有限公司3600吨多晶硅项目一期600吨也已经投产。
不过,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外表的数字那样光鲜。有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事实上,实际产能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也就20个左右,很多项目产出的都是纯度不达标的非成品,或者还只是规划产能。2009年,中国多晶硅的实际消耗在3万吨,而实际的国内产量只有1.6万吨。
吕锦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很多多晶硅项目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对于整个多晶硅行业来说,真正过剩的部分只是低端产能,过度投资效益低下的低端产能,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这次《标准》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对多晶硅行业现实情况的摸底过程。自去年9月份以来,工信部就多晶硅“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数次调研。前几年行业的高利润率,吸引各路资金纷纷涉足多晶硅,造成低端产能迅速膨胀;又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真正有市场、有需求的高端产能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结构性过剩”之势还在恶性发展,目前各地还在大量规划新上多晶硅项目,其中,3000吨以下的中小型项目几乎占到80%,申报3000吨项目的则寥寥无几。
《标准》的推出,将对多晶硅行业来一次挤水分的“消肿大手术”:借助新建项目的红线,那些已经规划但未报批的项目多数将被直接拦在市场之外;借助环保能耗标准及市场之手,众多已建中小型项目也将淘汰出局。
存量退出由市场说了算
“还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标准》虽然是新进产能的门槛标准,但是对于现有产能也会在环保指标和能耗指标上卡死。”有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标准》规定,到2011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这一点意味着国内多晶硅市场洗牌会相当剧烈,很多环保指标不能达标的企业要么再投资进行设备改造,要么等着退出市场。
江苏一家多晶硅企业人士表示,对于能耗标准,别提规模实力较小的厂商,就连千、万吨产能的厂商都感到发怵,不少厂商因为没有多晶硅生产尾气的配套回收设备,生产每千克多晶硅的综合能耗远超过200千瓦时/千克。
而赛维公司有关人士表示,希望标准可以再高一点,这样,行业进入者都是规模技术较高的企业,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的竞争力。据了解,赛维目前拥有的3条多晶硅生产线都是5000吨的产能标准,2009年预计能够实现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约40千瓦时/千克。
在无锡,有一家多晶硅厂商,在国际多晶硅价格高达400-500美元/公斤的时候进场,当时该厂的产能只有几百吨,生产成本为170美元/公斤,即使如此高的成本,在当时依旧能够实现暴利,随着多晶硅价格的回落,该厂选择了获利退出。
目前多晶硅的价格已降到60-70美元/公斤,已高于国内一些项目的生产成本。吕锦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很多300吨、800吨的项目在去年之前都算是中型项目,但这些项目的成本也在80美元/公斤左右,现在显然已经无法能够正常开工生产了,即使没有产业政策的限制,它们也无法在市场上存活。
自多晶硅价格持续近一年的低位徘徊以来,不少多晶硅厂商已经因利润大减而陆续减产或退出,但上面提到的无锡厂商却走了“回头路”。由于认识到设立门槛之后的行业会更有秩序,该无锡厂商决定,利用前期赚取的大量利润,斥资投建3000吨以上的生产线,重整旗鼓再杀入多晶硅市场。
“实际上,多晶硅行业还属于朝阳产业,只是现在进入门槛提高了,对于想要长期在此行业发展经营的企业来说仍然存在投资价值,而且,现在的整体投资成本已经明显低于2008年之前。”一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2009年我国68户大中型钢企利润下降31%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68户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553.88亿元,比上年下降31.43%。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介绍,纳入中钢协统计的68户大中型钢铁企业,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22478.58亿元,比上年下降10.1%;实现利税1258.02亿元,比上年下降33.32%;实现利润553.88亿元(含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转回167.52亿元),比上年下降31.43%。
罗冰生说,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大中型钢铁企业连续7个月出现整体亏损,累计亏损533.44亿元。2009年5月至12月,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扭亏为盈,累计实现利润609.95亿元,冲销当年1至4月亏损56.07亿元后,全年整体盈利553.88亿元。
2009年68户大中型钢铁企业中,8户亏损,比上年同期减少5户;亏损面11.76%,比上年同期缩小7.36个百分点。
钢材价格低迷是钢铁企业亏损的直接原因。据中钢协统计,2009年全年平均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是103.12点,同比下降33.54点,降幅近25%。
三、 银行业要闻
房贷收紧致银行业务量大跌 楼市或进入调整期
“由于房贷利率优惠比例调整,我们的个人按揭放款量大幅减少。”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一支行位于某住宅商品房项目售楼处的信贷工作人员
而种种迹象表明,在“国11条”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的导引下,中行降低房贷利率优惠比例的行为正在被其他银行逐步效仿,信贷政策收紧信号越发强烈。
银行博弈房贷优惠
“我们目前的状态就像在夹缝中生存,左右为难。”
然而在基层的放贷冲动和各银行总行的利润要求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调控目标的博弈之下,
据了解,目前在深圳地区,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分行已经开始实施首套房贷利率最低8折优惠,而光大银行执行的则是首套房利率与首付比例相关联的政策,即住房面积限于
而在上海,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目前的要求是首套房必须首付三成,根据信誉以及经济偿还能力利率可以打8或9折。诸如工行、农行、招行尽管首套房利率仍然可以执行7折优惠,但均将首付款比例提高至三成。
对此,伟嘉安捷专业按揭顾问机构专门算了一笔账,以100万元20年的贷款为例,8.5折利率与7折利率相比,借款人每月要多支出月供483.83元,累计20年共需多支付利息约11.6万元。
伟嘉安捷认为,对于首次置业群体来说,需较为理性地看待首套房贷优惠利率的调整。一方面,因为房贷7折优惠利率是在2009年特殊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特殊优惠政策,2009年房地产市场回暖速度较快,各大商业银行陆续将首套房贷优惠利率回调至8.5折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按照新一轮“保发展、调结构、管预期”的金融监管基调,即便商业银行调整房贷优惠政策,其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差别化信贷,优化贷款结构。从长远角度看,对房贷市场将不会有太大影响。
房贷收紧影响购房需求
据统计,2009年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9.4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累计新增5764亿元,个人消费性住房贷款累计新增1.4万亿元,这两项贷款占比超过全年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的21%,其中个人住房新增贷款的贡献率接近15%。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证券部副总经理赵承业认为,在房地产高速发展、房价不断攀升的预期下,银行业把房地产贷款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来开拓,不断增加消费者的按揭贷款,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各种开发与经营贷款,这一方面制造旺盛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催生了强大的市场供给。
而目前各银行纷纷降低房贷利率优惠且上调首付比例,显然已释放出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收缩的明显信号。
事实上,去年个人房贷的激增是开发商资金的一个有力补充。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09-2010年度全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2009年1-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年资金来源57128亿元,较上年增长44.2%,其中,定金及预收款15914亿元,增长63.1%,个人按揭贷款8403亿元,增长116.2%。这意味着去年仅销售回款及个人房贷资金就占房企全年资金来源的42.5%以上,一旦今年楼市成交量出现明显减少,将直接影响开发商的资金周转情况。
该报告同时预测,今年可能还会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亦成必然之举。由于房地产业受货币政策影响很大,随着信贷的紧缩,楼市必然受到负面影响。此外,“一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增幅将会收窄,二季度则可能出现环比负增长,下半年总体呈盘整和小幅下跌态势。去年房价涨幅过大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将出现程度不一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