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需要的不是红包,是安心


      

       2月25日,2010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在河南禹州举行。禹州1000余名外出农民工现场领到政府派发的每人100元的红包,登上了20辆免费大巴车,分赴苏州、大连等地务工就业。(据2009年2月27日《北京青年报》)

      瓜子不包暖人心,100元钱虽不算多,但它凝聚了政府对外出劳务人员的褒奖之意和关爱之情,因此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心里都是暖暖的。而一项针对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362名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却不免让人心里像打碎了五味瓶似的,很不是滋味。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在城镇打工每人每年平均收入1.7万元左右,总支出约为1.4万元,平均仅存钱2338元。究其原因,很多人是因为在大城市里的医疗、租房、教育等开销较大。去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进行的调查表明,房租占农民工生活消费支出的20.06%,子女教育费用约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2.1%。江西籍农民工高辉生和妻子在广东辛苦打工了一年,年终兜里却只剩下几百元的路费。打工一年就剩个回家时的车票钱,不能不说这是农民工的困局。

      而且,农民工是一支流动性较大的群体,更是内涵不断变化的群体。目前,“80后”、“90后”已成为新求职人群的主体,约占70%。新一代劳动力人群呈现出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注重职业前景选择,就业流动性加大,追求工资薪酬,不愿意从事一线体力劳动等显明特点,日益成为政府引导和企业招聘工作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种种事实说明,农民工最迫切需要的并不是红包,而是担忧服务。对农民工来说,最实惠的服务莫过于系统高效的担忧服务,最大限度减轻他们外出务工之后的后顾之忧,做到家庭不拖后腿,后院不起火,安安心心地在城里务工赚钱。

       目前,农民工进城务工有“三怕四愁”。三怕:一怕进城找不着活干,二怕有了活干又上当受骗,三怕干来干去拿不着工钱白干;四愁:一愁老人赡养,二愁子女教育,三愁卫生健康,四愁生活枯燥。“三怕四愁”成为当下进城农民工的最大心患。可以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生产生活中挠头事不少,急待政府机关伸出援手全力破解。

       于是,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尚不完备的现状之下,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保障,便成了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只能竭尽全力扎实做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样来看,鼓励中国庞大的农民队伍走出家门闯市场,仅靠100元钱的红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政府机关的任务不是如何想法把农民赶出家门,而是考虑如何具体做好他们进城后的服务工作,确保农民工放心进城务工,进而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家门。

      让农民工安心进城务工,需要完善劳动用工体制,建立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要建立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发布制度,以县级为单位,搭建统一的劳动用工的平台,便于农民工随时查询,便于企业随时选择。农民工想干什么活,企业需要什么人,可能便捷地直接通过平台来实现;要建立农民工统筹管理体制,形成集中统一、规范有序的农民工服务、培训、管理新机制;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就业登记制度,准确了解掌握进城务工人员的总体从业情况以及他们在哪里、在做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农民工的底数清楚;要加强维权救助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劳动执法、法律援助、维权救助相结合的农民工维权救助体系,正确指导农民工学法、用法、守法,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农民工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卫生健康、工资福利、社会保障以及生产生活、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实际困难,以便于农民工集中精力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