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改变”的基本前提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湖北阳新435200)
从事实上来说,也就是从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给父亲的信》而确立的思想转变的定位来说;也就是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展开揭露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来说;也就是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明他的哲学思想的历史任务,那是要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才能通向“彼岸”去实现只有在历史过程中才能渐进地完成真理来说;也就是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是在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本前提来说:那么马克思哲学的特征就是“改变”,而且阐述的“解释”那也是在为寻找“改变”的基本前提而服务的。
那么,马克思哲学创立“改变”的理论体系在哪里呢?事实上,是在人类社会的现实中展现着,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展开着。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只是将“改变世界”的方向和途径给现实生活着的人们总结出来,并提供给在实践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们去运用它,并将“改变世界”的联系和根据给实践者去找到,从而提供给实践者去有凭有据地展开“改变世界”。这就是我们对马克思哲学史的全貌的概括。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思想,实际上是展现在批判德国哲学用“哲学骗局”在玩弄着那些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们;是在设置着认知事物的障碍去阻碍人们去“改变事物的现状”,从而给世人揭开了。因此,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结构和体系,实际上,是在揭开思辨哲学的形式和内容之中,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然而,作为一位哲学家来说,能对人们从事实际地“改变世界”、改变历史的过程究竟能知道多少呢?在事实上,哲学家们只能从改变的基本前提去给实践者们寻找出来,除此之外,哲学家们所概括和归纳的理论观,也只能是在实践者们发生事过之后才理解的。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思想就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第十一条中概括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加进去的“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说明的,“改变”要比“解释”重要得多。
实际上,就是哲学家们在自己的哲学体系里,将世界和历史而“解释”得完美无缺的了,这能是现实的世界吗?这能是真实的历史吗?
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也就不是哲学,而是观察世界的原理和方法;而是考察在历史发展过程去总结经验的原理和方法。并“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关系29页,第3卷)所说明的:是用“经验的观察”理解现实世界、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然而,观察现实世界的现实性和考察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原理和方法,在他们看来:“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因为在他们看来:“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在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所存在着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那么,前苏联在上个世纪初建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将指导思想去用“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这种形式所展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辩证观,能是马克思哲学的原生形态的理论吗?在事实上,难道说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和历史发展过程:那是由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决定作用、先存在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回答来实现的吗?难道说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和历史发展过程:是由这种理论确立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是运动的、是发展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回答来实现的吗?那么,就请看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者在接着是如何说的吧: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的制约。”29页,第3卷)所说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那么,这种“在任何时候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它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中的与思维对立的“存在”吗?从事实上来说,不是的。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的存在,而不是与思维、意识分割开来对立而让思维去承认是决定作用、是先于意识的存在。,”由此可见,就不是“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确立的历史观、辩证观的生产者。因为“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本前提,不是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而展开的,而是重新创立“改变世界”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那就是:
“……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48页,第3卷。)
由此可见,“改变”的基本前提,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中,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中。而且是被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出来了:那就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48页,47页,第3卷)所说的:“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而不是前苏联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所总结的一般共性的抽象规律和辩证规律。那么,“改变”的基本前提为什么是在现实中、在历史过程中而展开去“改变事物的现状”呢?因为人们所理想的、向往的美好社会的形态,是从现实不断地去改变事物的现状之后,而且是由历史过程去实现和完成的,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去承认和回答——哲学家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所解释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对象和内容来实现的。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著作中而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所指的是“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261页,第3卷)的这个前提的“说来”。他们所说的“唯物主义”绝对不是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而分割对立的“哲学唯物主义”。
换句话来说,他们在这部书所说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所指的是向往“共产主义”的理想,那是由他们“开辟通向唯物主义的道路”去实现不断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的外在必然性。
然而,由于前苏联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学者们没有看到这部书,所以也就误以为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也是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立足地的形式理解的。由此而产生次生形态——哲学唯物主义,并以此而取代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是:“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那是“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的唯物主义。因此,当我们通过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重新考证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生形态的这些真实思想,也就给世人展现出来了。
这样,我国在上个世纪初从前苏联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论,并传播直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从认知前提上是曲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改变世界的次生形态。
实际上,我们从马克思早期著作、以及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都可以看到他们是作过淋漓尽致的批判和揭露的对象和问题的复活。
然而,当中共十七大“四中全会”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这样,我们从上个世纪78年开始投入深读细研: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至今而研究的成果,自然而然的成为是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找到了原生形态的基础理论。
实际上,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本前提而证明:中共中央新一代领导者在现实中和历史过程中所实施的“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等的现实手段,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改变世界”的基本前提的实践方式。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创新和科学发展,虽然在“三个代表”的三个现实范畴即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引导下,也就在实践中实施的方针政策,在事实上是十分正确的。但是,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前提上,是没有找到基础理论而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现行的教材中存在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其认知前提的立场到解释的原理,在事实上,既是文本中的马克思批判揭露的。同时,这种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论、决定论、反映论等观念,也是与现实世界存在着的现实性是不相符的、是虚假的。同时,这种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论、决定论、反映论等观念,它是颠倒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彻底地抛弃前苏联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论、决定论、反映论的认知前提,而回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生理论的基本前提中去、才有出路。
另外,摆在我国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那既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也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去全面建小康社会带来的。实际上,是由滋生社会问题的人的自我意识的自身而产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根据现实变化后的现实性,就要去寻找和谐社会的中介,以及寻找实现社会稳定的中介,才有可能而应用这个中介去解决存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人类“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51页,第3卷)所说的:“其实,以往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明的东西,无非是从后来历史中得出的抽象,无非是从先前历史对后来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而揭开前苏联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论、决定论、反映论而归纳抽象观的起源。。”
因此,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现实性和真实性之中,任何社会都会有社会问题存在的,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不是确立一种精神信念的纯粹观去实现的,而是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中介”来实现的。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联系地址:湖北省阳新县胜利街49号 邮政编码:435200
联系方式:0714-7324356
2010-2-4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