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下跌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一次行情都会遇到。打开k线图,19年来,曲曲折折,哪年没有经历过下跌?都有。那怕是大牛市的96年,2000年,06—07年,都有下跌,有时是大幅度的下跌。那些没有参与的人肯定不知道那个时候的下跌更加恐怖,因为全流通的问题时刻悬在头来.;同样的资金清查的问题也经常冲击市场。目前,舆论工具煞有介事的把这个消息又挂在头条位置,感觉很像一幕讽刺喜剧。全流通的利空没得唱了,又把几年前的手法拿出来,思想很贫乏。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中国股市的四大利空一直在表演----全流通,邓公健康,清查资金,新股发行。前两个已经没有了,股市照样潮起潮落。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新股的发行原则上只是短期的影响,很难说是利空了。我想这一招不灵,主力可能还会把另一个利空找出来吓唬市场,那就是----股市的资本利得税。主力需要恐吓市场的工具,也许将来非基本面方面的利空手段,主力会反复使用清查资金和资本利得税这两项。
; ; ; ; 股市的涨跌是常态,关键是涨跌的性质。3478点之后,我一直看空指数,很多人不理解,说了很多过头的话,我不责怪他们,因为他们不懂市场的调整需要时间,几周根本不行,我当时就判断调整时间会在6个月左右,目前已经接近6个月了,由于2月份的交易时间很短,中间跨一个春节,因此再开盘就很快进入到3月份了。一年的第一季度就快结束了,企业的一季度业绩,09年的分红等就要兑现,因此,至少结构性行情就会起来,一年的开始,各路主力都要吃饭,不做一两波是过不去的,除非遇到08年那样恶劣的形势,那是没有办法的。因此,对于这个下跌,不要看的多么严重,这是有点“例行公事”的手法。只有不理解的新手会恐惧,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不停的割肉斩仓,美其名曰“执行纪律”。但是他们不知道执行纪律是一个综合性决策,绝非是快刀割肉那么简单。
;关于投资的方向,我继续接着上面的战略思考讨论。从投资的角度说(而不包括投机),所有的投资都可以划分在两个类型里----价值(不包括成长性价值投资)和成长。因此,方向性的选择也即是价值和成长的选择。
;目前阶段的价值投资,就是指估值低的那一类股,它们大体上等于大盘蓝筹股。或者主要是属于指数股的范围,例如沪深300里的股票,更进一步的如180指数或50指数中的股票。因此这些股票就同股指期货联系起来;实际上他们即使有联系,也绝对不是一回事。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区分。第一,他们的估值问题。所谓的高低,目前是相对估值而言的,也就是pe值相对其他股低。但是,由于他们的盘子太大,这个低估也是客观的,一直如此。假设将来的市场进入投资的时代,那么对他们的估值就不能仅仅是相对估值了,必须绝对估值,用将来的自由现金流折现评价股价,而最终的估值要看派息率的高低,要相对资本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做比较。第二个问题就是股指期货推出后指数股的活跃度问题。目前所有的看好指数股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指数操纵上的,因此,市场会有2-8转换。为什么要有这个转换呢?因为指数股影响指数,主力要操纵指数,就必须操纵指数股,因此,大盘股有一轮行情。这个假设本身是有缺陷的--------第一,大盘是可以操纵的,第二,管理层是允许操纵的。我以为这两条理由都不成立。前者大家知道,指数股大约占有市场接近8成的市值,而且大小非是绝对的主力,基金只是一个大散户,操纵指数很困难,也很危险。后者,我们相信指数期货推出后,开仓数量和一线监管会更加严格,管理层不会容忍投机性炒作造成股市巨大波动的灾难。因此,我对于2—8转换是否定的。
; ; ; ; 没有这个2-8转换问题,市场将按照成熟的市场特点,按照基本面的预期走一条和国际市场一样的线路----平衡----平衡打破----动荡-----趋向平衡-----,这个过程完全与基本面预期一致的,一般会提前数月开始打破平衡,而一个经济周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平衡中按照基本趋势运动。
参与指数期货的资金,主要是避险资金,散户参与度很小。就是参与的,大部分也会因为失败而退出。而私募,中小机构等资金,很可能回避这个市场。因为对于股市这个生态场,最有生命力的市场是草丰兔子多的地方。没有了兔子,豺狼也会饿死。
当然我上面的分析完全从理性出发的客观思考。但是,这是一个过程,市场早晚会走到这样一步。习惯于炒作题材的市场,短期资金的非理性炒作大盘股的概率也是很大的,并不能排除这种投机性炒作的可能。不过那种企图控制指数股在期货赚钱的想法,有一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认为主力不会强硬的这样做,如果是要套利,也必须借助于趋势的力量,顺势而为,而不是操纵指数。 ;
因此,我认为指数期货推出之后,也就是中国股市进入成长股投资的时代,真正的长庄股开始诞生。我们的市场会产生中国的费雪,巴菲特,当然也有中国的索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