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娱乐化”了的“意见”


  在网上看到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更搞笑的是因这个“意见”而惹出的一桩公案,于是想啰嗦几句。

  事情经过好像是这样的:民政部网站上登载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这是一份再平常不过的官方文件,把历年来各地在社会建设和社区服务方面的种种做法,再次与“和谐社区”联系起来。

  但是,其中的一段话:“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浴室、文体和科教设施”,却引来媒体记者的好奇。他们抱着看看发文的民政部是否能“以身作则”的想法,在中午“饭点”上来到民政部,要求去机关食堂吃饭,结果被拒之门外。于是,他们就写了一篇报道,《民政部,你鼓励自己向社区居民开放了吗?》,披露了这个有点像“叶公好龙”的故事。

  由此想到,前些年去台湾访问,得到一个印象,就是“政治娱乐化”。到台北市政府访问,那市府大楼的一、二层被辟为市民中心。当然一定会有现在大陆也常见的“办事大厅”,设在大楼两厢长廊的一侧。大厅对面却是一溜咖啡馆、小吃店,还看到有为智残人士就业专设的“喜憨儿”面包房。正厅中央是会场,有NPO在那里举行会议,议题记得好像是反对“家暴”,那气氛也相当火爆。但是,到了三楼办公区域,楼下的喧闹顿时消失(不知如何安装的隔音设备),一间间办公室肃静无声。这时才想起,我们拜访的是市政府的办公楼。

  将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是想说明,大陆媒体现在好像也有将“政治娱乐化”的苗头。当然,首先是反其道而行的“超女”、“好男”,可称之为“娱乐政治化”。为了推出明星偶像,居然搞起了“全民公投”。再说上述 “叶公好龙”的故事吧,冷不丁来俩记者,不是来采访(实是暗访),而是因为“饭点”已到,要求到政府机关的食堂就餐。细细品味,这实在也让人觉得很“本山”的。若按老规矩将他们拒之门外,便有了“己所不为,焉使人为”的抨击。但即使“民主”如台湾,也只是划定一定区域让百姓娱乐一下政治。虽然同在一座大楼,显然还是有“Staff Only”的禁区,“办公重地,闲人莫入”,应该还是国际惯例。

  再仔细看一看民政部的文件,“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浴室、文体和科教设施,支持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城市流浪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提供各种服务,发展慈善事业。”这一段话挺长,像纯正英语中那读起来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长句,但大范围是“社区居民”,具体对象却是“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城市流浪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

  为什么没有鼓励“向全民开放”,除了“Staff Only”的惯例之外,可能还有一些缘由。80年代中期,社区服务初创,那时中国的第三产业太弱,进行国际比较,好像排在全世界倒数第三。于是,吃饭难、洗澡难、理发难、托幼难……九九八十一难充斥着中国的大中小城市。与此同时,“单位办社会”又是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从结婚生孩子到去世开追悼会,干部职工经济上的、政治上的、生活上的……单位无所不包。所以,在开展社区服务时,就对“社区内或周边单位”提出了向社区居民开放生活服务设施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仍然不够理想,但已经与2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形形色色的服务业占领一般的市场还嫌不足,正在千方百计地向社区渗透,社区居民的一般服务需求应该都可以得到满足。所以,非营利的社区服务就把自己的服务范围缩小到“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城市流浪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这也代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当然,如果民政部所在的东华门街道智德社区,上述特殊人群中确有需要的,民政部的食堂不妨也可以考虑提供送餐服务,民政部的干部轮流当志愿者,这恐怕也算一段佳话,自然也不负记者一番苦心。至于记者本人,市场之路其实宽敞得很,譬如将就一次马兰拉面,也不贵——不要再黑色幽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