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各宗要义》的“自序”


——摘自我著的《中国佛学各宗要义》

我的本科与硕士阶段,原本不是搞中国哲学的。本科阶段,我学的是音乐,硕士阶段,我学的是教育。依照通俗的标准而论,有音乐而自乐,有教育而生计,可矣,足矣。然而,我却有一种未契真情之感,那么,我的真情究竟又在何处呢?1993年春季,开始研习佛教经典,体察心学妙义。1995年春,闭关专修,至第九日凌晨,闻建筑工地上丁丁当当的作业之声,豁然有省。此时,以往所读经典、公案,逐一浮现。仔细对照,结果发现:经典所指,公案所示,正是这当下的本然事实。至此,诸经乃“心”之注脚,此义明矣。

当年慧可求达摩“安心”,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良久,告达摩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曰:吾与汝安心竟。这个“安心公案”,困扰我多年,不得其解,即今豁然通达:空心灵觉恒当前,无成无坏何用安?有为修成终不是,山河大地本来面。

自此之后,绵密宝任,更思精进,同时,阅览灯录,研读经典,以资锻炼。

1993年开始接触佛教,转瞬之间就到了1999年,韩钟文(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问我:你有这样好的佛学基础,怎么不考博士呢?我眼前一亮,疑而问曰:佛学也可以考博士吗?韩钟文教授向我介绍了中国哲学博士点的情况,最后,我选定了南京大学。19995月初,我给南京大学的赖永海教授写信,同时,寄上了我的几篇论文。不久,先生亲笔回信:

树华:

信及文章已收到,欢迎你明年报考南大中国哲学博士生。

从你所写论文看,你具有较扎实的国学功底和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衷心祝你成功!

                      顺颂

时绥!

                          永海

                             1999.5.15

赖永海教授的这封亲笔回信,使我信心百倍,干劲十足。2000秋季,我如愿以偿,进入南京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

从我接触佛教文化,至今已有十几年。今见学术界,乃至于佛教界,多是“呼声捉响,徒然自忙”之举,学术者,捕捉自心所生之思想;学佛者,执着自心所生之意境,到头来,却不知这“说话者”是谁?这“观音者”是谁?这“思虑者”是谁?这“想象者”是谁?此等问题,若是被问着,则多是两眼茫茫,不知“主人”,这正是儒家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那么,这“日日用,时时用”,“不可须臾而离”的是什么?唯有当人的这一心。离此一心,谁来说话?离此一心,谁来观音?离此一心,谁来思虑?离此一心,谁来想象?唯此一心,是视听言动的主人。为彰佛教之本怀,本书立“一心”之名,表“本然”之实。此“一心”之名,随缘而有万般名,所谓本源、佛性、菩提、涅槃、清净、法身、真如、法界、总持、如来藏、密严国等等,那么,心又是何物?又如何求证?又如何圆契?此三大问题,乃本书之核心要义。读者若能借着本书的因缘,豁然圆契自家一心,我将为之而鼓掌喝彩。

 

作者

      200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