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可以不升值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背后,是因为中国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提高了:1,中国人聪明、工作和学习刻苦,生产能力与美国人逐渐接近;2,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仍不足美国工人的十分之一;3,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与国际接轨,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已经逐渐适应了环境。

举例来说,美国有一家企业,在某一产品领域领先;中国的一些企业学习了各领先企业的经验,进入了这一生产领域(或者为另一家领先企业代工),由于人工成本很低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很有竞争力。美国这个企业怎么办?升级产品,或转产,无疑是一条好出路,然而他们创新的速度远没有中国人模仿的速度快。

通常,在经济社会中,出现竞争的不平衡时,竞争能力过强、产品优势大的企业可以提高售价,以增加利润和福利。日本、德国发展过程中就是这样,当然,本币升值也在发生。中国目前情况特殊,劳动人口特别多,工资上涨乏力,人行又顾及美元资产贬值而不肯升值,造成问题日惭突出。中、印、俄等国市场化以来,参与国际市场的人口增加了不止一倍。先进国家(美、欧、日等)与后进国家之后几十倍的福利差异势必要缩小。

所以,人民币汇率问题,换言之,可以说是中国工资水平低、产品价格竞争能力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美国工资水平高、产品价格竞争能力差的问题。解决途径也有三个:一是调整汇率,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二是中国提高工资,引入通货膨胀;三是美国人降低工资,进行通货紧缩。大家都在考虑第一种方式,分析第二种结果,唯独不想想第三种可能。

第一种方式下,除人民银行以人民币计价发生一些损失(以万亿美元,或十万亿人民币计)之外,双方之间及各自国内均最稳定;第二种方式下,中国要经历通货膨胀之苦,经济能否稳定发展变数增加;第三种方式下,不但美国要受经济紧缩和衰退之苦,中美关系也会面临很大的考验。

三种途径中,通过汇率变化,实质上是后进国家投降,按发达国家需要行事,后进国家的外汇贮备会缩水;若是后进国家提高工资,必然会出现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等问题;先进国家降低工资,使物价下跌,也会解决问题,但其经济会萎缩,实际偿付的外债会增加。先进国家希望第一、二种方式解决问题。第三种方式最符合后进国家的利益,不过这种方式不单不曾发生过,多数经济学家也连想都不曾想过。

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中,中国这些后进国家方面可操作前两个:提高工资或提高产品售价(引进通胀)、改变汇率(让本币升值)。美国方面能做的是第三种:大幅度普遍降低工资,以提高竞争力,或者学习中国、日本的做法,实行差异工资制,让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工人享受农民工或派遣工待遇(呵呵)。

只是,让美国人降低工资,估计比登天还难。美国做为先进国家,有制定规则的优势;美国的工会势力极为强大;美元造币权在自己之手,不会任由美元贬值吃亏。

如果三种解决途径中,美国人有出一部分力,让美国人适当降低些工资,或者维持现有工资水平,或者比预期少涨些,也可以使中国国民辛苦创造的财富少损失些。不过,看美国人的举动,是不想做任何让步的,便宜他们是要占定了的。

二十几年前,美国制造业面对日本产品的竞争,吃不消时,就是通过强迫日元升值来解决问题。日本可没有逼美国降低工资、实施通缩解决问题的底气,只好乖乖投降,让日元升值,自己来承受通缩之苦。如今中美汇率之争,与当年美日之争非常相似,难道中国也只有让人民币升值吗?

日本过去二十年里经济衰退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人们常提及的汇率变动影响其实没那么大):一方面,在高科技领域,与美、德等国家竞争并不轻松;另一方面,中、韩等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在产品、制度等方面向日本模仿和学习。两面受敌情况下,日本国内工资难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和数量难以提高,通货紧缩、经济衰退随之发生。

只是,现在的局势不同了,后进国家中,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共同发力,任凭美国政府、工会势力再强大,最终也是可以让步的。而且现在欧洲已经有了先例。希腊债务危机后,不得不做曲服,通过降低工资、福利,引进通缩来还债。只是希腊是小国,面对的是德国这样的强国。中国虽大但与美国比仍不够强。

中国人做事向来是从大局考虑出发的。况且美元不是黄金,不与实物挂购,一直奉行贬值策略,人民币不升值,美元等外币资产会越来越多,损失只能越来越大(美元资产贬值与否,关键还在于美元购买力,在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至于出口商,产品卖不出去,也不能光指望人行来买单啊。鉴于此,本人判断,中国方面最终还是要按“惯例”行事,采取本币升值及提高国民福利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

还有,如果能以人民币计价对外贷款,而后再升值,也可以将这部份升值损失转嫁给借方。假设,希腊政府信用足够,也愿意这样做,我们可以以一半的利息借给他2000亿人民币,让他从人行购买美元或欧元回去用。记得当年,日本给中国许多无息和低息的号称是援助性的贷款,但是以日元计价,由于日元升值,结果我们还的钱比正常贷款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