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纪连海纵论齐国风云人物


  继2009年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纪连海老师的新书《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之后,2010年新年伊始,两方再次联手打造出了纪连海老师的又一力作《纪连海纵论齐国风云人物》。

  把两本书放在一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因为有了后者,所以两者成就了一套姊妹篇书籍。中国春联讲究对仗,前者用了“叹说”,后者用了“纵论”,字不重复,但表达了相近的意思,这无疑是一组对仗;前者讲四大美人,后者讲齐国风云人物,一女一男,这也是讲述人物时必不可少的性别搭配,正所谓男女搭配,阅读不累,对比着看这两部书,应该更加富有情趣。

  纪连海老师曾经说过,他有意想写点有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内容,非常遗憾的是,他一直没能在一本书里把他们写完整,但把这两部书合并,刚好完成了他的美愿。《纵论齐国风云人物》中,分别有国君篇,将相篇,才子篇,虽然里面提到了一些佳人,但都是泛泛而谈,有成为花瓶的嫌疑,不过《叹说四大美人》里可不是这样,在那里女人是真正的主角,而那四大美人不就是绝对的佳人吗?双书合并,刚好把四大因素聚齐,实在是完美。

  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看《纵论齐国风云人物》,首先我觉得《四大美人》的题材有些老,详细查询相关的图书数据,写四大美人题材的书多的让人吐血,有高雅的,有通俗的,有正说的,也有戏说的,还有绘画版的,层出不穷,出完了也还有人出,要不是因为纪连海老师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积累下来的名嘴印象,也许这个书就砸在手里了。但《纵论齐国风云人物》里写的内容相对新奇,非常有趣。而且按照纪连海老师一贯的风格,他早已经把写人物由生到死的传统老套路写法抛进了太平洋,转而写出了有他独特风格特点的人物传记,即把与核心人物有关的背景和杂人交代清楚,甚至达到了喧宾夺主的阵势,不过这样写并没有偏离主题,反而是成为了与时俱进的通俗叙史的方法。比如在讲姜太公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姜太公还姓吕,那我们就会有疑问,到底他姓啥?而这里就涉及了一个知识点,姓和氏的问题,随后他就沉下心来,帮助大家把这部分细细的分解开,让大家明白后,在继续进行下面的故事,从而减少了大家理解中的障碍,要从以往的写法来看,这就是中间偏题。但在社科类图书市场上,事实已经证明了,这样的叙事风格博得了大家的认可。

  很多人认为纪连海老师不过一个中学历史教师,能讲出什么来呢?哎,大家先别看不起人,纪老师不管咋说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生,这个学校在全国历史学科的排名中不见得是第一,但也肯定是顶级了,在自己没把握一定比人家强之前,不要总轻易下结论就说人家是胡说八道。看过《纵论齐国风云人物》后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地方是纪连海老师幽默的考证,虽然有些调侃,但都不得不让你心服口服,因为你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每个人心理有一部历史,毕竟文科和理科不一样,数学里,1+1就等于2,没啥好说的,但文科的观点问题,就是要各抒己见,才方显文科的魅力。所以史学界必须要有纷争和辩论,难道在纪连海老师这里就不可以吗?有关姜太公到底活了多大岁数,本身就很有争议,因为年代很久远,资料很欠缺,故而大家总得出不同的结论,既然没有固定的答案,那就应该允许别人作出自己的解释,只要理由充分,你可以不信,或者你能拿出更加有力的证据证明你说的是对的,这都是史学界所通融的,不过不加考证就乱说,实在是一个愤青的作为,不值得提倡。

  有的时候我自己也不明白,很多科班出身的历史教授,博士导师,那都是历史学界真正的高手,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他们写的东西让人难以下咽,而那些总被大家骂为“伪学者”的人反而写出来畅销书,随着我阅历的增加,我逐渐的明白了这一奇怪的现象。学者写的东西更多是给圈内人士看的,而中国各科各行千差万别,分出个10万类也没问题,隔行如隔山,不是这个圈的人就可能看不懂这里的奥秘,看不懂自然就不能感兴趣。而通俗读物呢,就是给圈外人士看的,目的是让“门外汉”了解这一门类也是非常有趣的,或者说白了,很多有趣的历史通俗读物,其实已经不是历史学的范畴了,而是文学类,往往这样的边缘搭配能塑造想不到的良好结果,不要说这是扯淡,存在的就是道理,它也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被忽视。

  现代的人有的时候显现的比较浮躁,看到一个历史人物,知道点皮毛就以为啥都知道了,其实还差很远,不求甚解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弊病之一,容易阻碍我们个人的发展。术业专攻方可被人尊敬,只要你在一个方面做到了精益求精,不管什么行业,也会有人高看你。我们一看到姜太公,肯定都知道他钓鱼的故事,一提到齐桓公,也能知道他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但是他具体如何运作取得的成功呢,一提到管仲肯定都知道他协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但你知道管仲在出道前也有过丑态百出的一幕幕吗?我们都知道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为啥教出两位法家集大成者,这些难道不是一直积压在我们心中的的疑问吗?这些内容在轻松的阅读中,都会被一一化解。看看书里的亮点:

  在讲到齐威王的时候,纪连海老师讲出了一个让无数中学生迷糊的事情,中学语文课文有个文章叫《扁鹊叫蔡桓公》,其实历史上扁鹊没见过蔡桓公,真正讳疾忌医的人是后齐桓公,注意,不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是在他之后的另外一个齐桓公,这也揭开了我们内心里的一个谜团。历史有的时候是需要考证的,不要拿来就用,别人喂你一口,你就吃一口哦,讲历史的人是人,记载历史的人也是人,是人就难免要出错,所以这也警示大家要多考证。

  滥竽充数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事情是发生在齐宣王时期呢?更重要的是,百家争鸣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是百家吗?还是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大规模新文化运动吗?其实都不是,不看着书我还真不知道,其实百家争鸣就十家,而且就发生在齐国的国都,一个城市,也许你听到之后会感觉不可思议,但百家争鸣就是这么个局面。书里还提到了一个大家熟悉但还了解不够详细的事件,杞人忧天的那位爷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鲍叔牙的父亲,太意外的答案了。

  要说这里最能显现古人智慧的就是晏婴的故事,里面几乎被各种智慧的故事包围,可也是,一个又矮又丑的人如果没有智慧,那么真的无法书写进历史书中了。

  书中其实明确写了9位人物,但书的封底却说写了10位,唯一一个另类就是孟子,他没有被单独的提取出来,但是他贯穿在很多人物之中,也就是说写那些人不提孟子就无法完整,所以还是写了10位主要人物。这属于设计上的巧妙,而不是失误。

  才子中的淳于髡和邹衍,大家相对陌生点,但他们却是非常重要的,想聪明吗?和他们学几招吧,正好还能让你好好咀嚼一下。

  现在真的是提倡快速轻松阅读啊,这样一本书其实用不了很多的时间就可以看完,既可以增加知识,也可以获得乐趣,喜欢纪连海老师的读者买了这本书之后,正好就凑齐了一整套纪连海的“品牌图书”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be290100hi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