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先验的价值实体?——答神人无功网友
文/范海辛
拙作《也论政治合法性》在凯迪网络“文化散论”栏目贴出后,神人无功网友提出批评意见:
“我和范先生的分歧在于,范先生始终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观是没问题的,问题只在于方法论,而我认为马克思的全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价值观。而马的价值观的问题就出在价值载体上,即承认有一个先验的整体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价值载体——先进阶级、人民、人类。其哲学根源在他的老师黑格尔身上。黑格尔把康德的道德虚君——上帝——实体化,认为康德所谓先验理性并不是一个纯形式,而是一个包含了丰富规定性的实体,是质料和形式统一的绝对精神;不是经验个人运用理性制定道德律令,而是绝对精神通过个人实现自己的伦理目的(至善)。马克思无非是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更名为客观的历史规律,人类是历史目的的工具,先进阶级是人类目的的工具,个人又是先进阶级目的的工具。因此‘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个人只有献身于人民的事业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命价值。这种价值观,其实就是康德痛斥的‘把人仅仅看作工具,而不同时看作目的本身’的观念,是一种非人道的伦理观。这种价值观更被列宁的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学说明确为群众是领袖的工具。”
神人先生的批评很有意义,这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先验的价值实体?
神人认为,这种先验的东西最后都成为专制的源泉,废除这些桎梏,个人才能获得解放。神人当然不是价值(道德)虚无主义者,他认为“从十九世纪开始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运动,已经解构了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历史规律’之类的形而上学的本体、实体,人只能在自己的经验或体验的世界中找到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道德伦理的本源。即所谓制度、法律和道德都应当是符合人本性的逻辑建构,是人从个体经验和体验出发而进行理性推演泛化的产物。”
神人的上述意见可以概括为,“从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应该说,神人的这种经验主义诉求,正是当下中国自由主义的根基,也是社会溃败的一个隐秘的原因。
就在笔者构思如何回答神人时,网上有人转载了秋风先生的《利己主义的魅惑》一文。秋风先生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呈现出严重的溃败气息,从官到民,均奉利己主义为价值圭臬。他主要引托克维尔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从历史与结构上深挖了利己主义的根源。神人先生的诉求,正是秋风先生忽视的利己主义在结构上的哲学来源。
不过秋风先生对利己主义在结构上的经济学来源,分析批判得十分犀利,现抄录于此,供神人参考:
“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正是这种关于人的简单化假设与结论,而他们的傲慢又超乎国外的同行。人们因为反感计划经济,所以似乎特别信赖为市场辩护的经济学家。人们因为厌倦了集体主义,所以热烈拥抱一切为个人权利、利益伸张的理念、主张。经济学似乎就是因为这些论说而在1990年代成为知识与舆论的主流。经济学的另外一个论说则满足正处于价值真空中的中国人的需求,或者说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虚幻的价值替代品:每个人只要埋头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也可以实现、甚至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之善。这样,人就不仅应当关心自己,而且应当只关心自己,关心别人反而是一种罪过。至于对自己最好的关心,就是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并不断发掘、扩大这种欲望。”
为何说神人赶走了先验的价值实体之后,从实际与人性出发,只能迎来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呢?这有必要从人性的分析来寻找根源。
人有自私的本性,也有仁爱(利他)的本性。于是我们将自私视为恶,将仁爱视为善。人的本性究竟是恶还是善,几千年来性善论与性恶论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性善性恶争论的实质,应该是善和恶究竟哪个在人性中占的比重大。对此我的回答是,要视具体环境而定。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当然是恶的比重较大,因为人首先要自保。但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会向善的方向发展、会追求身心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深信,在解除财产对人的制约后,人性中善的一面能得到充分发展。
有人也许会不同意我的这一观点,因为按照我的这一观点,上古与中古时期,人性应该显得比现在要恶,但实际正相反,人性变恶是非常晚近的社会现象,人们常常慨叹“人心不古”,赞扬行善人士是“古道热肠”。出现这一悖论的原因在于人性的解放。因为人性具有善恶的两重性,故而人性的解放也具有双面刃的作用。现代之前的世俗专制统治与宗教教化,起到了压抑人性、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人性之所以会被压抑,就因为存在着一个先验的价值实体,在这个实体面前,人不是目的,仅是这个实体的工具。如果没有这个实体与世俗的专制统治,依照人的本性,就会发生霍布斯所言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摧毁了神本主义,高举起了人本主义的旗帜,由此也带来了人性的解放。但人性的解放也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但是整个世界并不因潘多拉魔盒的打开而陷入灾难,相反,人类总体还是比中古时期有了巨大进步,这又是怎么回事?这要归因于基督教新教的兴起。现代化主要是在新教的理性主义/合理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展开的。新教,尤其是其中的加尔文教派(法国叫胡格诺教派,英国叫清教),其奇怪的教义在保持了神本主义这个最重要的价值实体的情况下,解放了人性。清教徒追逐世俗的利益不是为了自身的享受,而是为了荣耀上帝 ,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清教徒理性主义/合理主义精神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虽然较早就有文艺复兴运动,但现代化事业始终落后于英法美德这些新教国家(法国是半新教国家)。
任何具有合理性的事物皆具两重性。过去我们认为,人本主义是好的,神本主义是坏的。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神本主义如果一无是处,何以能长期存在?其长期存在的事实就说明,它蕴含一定的合理性。但神本主义的合理性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存在,过头了,其不合理性就开始起作用。人本主义也是一样。中国历来无超脱功利的宗教信仰,过去都是靠种种不具合理性的价值实体在压抑人性,一旦这些不合理的价值实体被废弃后,利己主义必定大肆泛滥。
神人先生的“从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的思想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从实际与人性出发,我们一定不会有上帝的概念。上古时期,各民族都有神怪的概念,也形成了多神宗教,但唯一神的出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无法理解。基督教形成后,天主教的教义不过是世俗专制制度的翻版,也可说是从实际与人性出发的结果。但后来新教以及加尔文教派的产生,绝非从实际与人性出发的结果,这是与一神教产生一样的事件,是经验与理性都无法解释的。
理性主义因为强调先验的作用,故必然导向有神论与信仰主义,这也是大多数科学家信仰上帝的原因,但经验主义由于拒绝先验论,故而不会导向有价值的信仰,只会导致迷信与巫术、金钱与肉欲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新教的价值观,马克思倡导的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取酬,也是新教神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可以看成是新教下面的一个流派。神人先生可能对马克思主义不甚了解。马克思对什么是共产主义,一直有两种不同、但互为补充的解释。一种解释是从新教神学家那里继承过来的建构理性的解释——财产共有,各尽所能、按需取酬;另一种是演进理性的解释——消灭资本主义罪恶的工人运动。怎么理解这种演进理性的定义呢?恩格斯的遗嘱执行人、第二国际的领袖伯恩斯坦有句名言:目的是微不足道的,只有运动才是一切,就是对此的最好解释。伯恩斯坦这里说目的,指的是以建构理性对共产主义的定义,他说的运动,指的是工人运动的利益。按神人先生的话来说,伯恩斯坦对共产主义的解释,正是“从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
恩格斯1893年5月11日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问题“你们德国社会党人给自己提出什么样的最终目标呢?”时这样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具体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628-629页)
恩格斯与伯恩斯坦对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解释是经验理性的,这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以先验理性(各尽所能,按需取酬)的解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整体。因此,神人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批评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
造成神人先生的这种误解,来源于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与阉割。在列宁那里,具有双重性的共产主义价值观被阉割得只剩下先验性的一面,再加上布朗基的专制主义,共产主义摇身一变成了非理性的利维坦,于是这个价值实体开始了对人的奴役。
以马克思主义下面一个异端的错误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神人先生的这种做法是缺乏说服力的。
从实际,人性出发的思想原则,不仅不能得出神的观念,也无法得出正义的观念。因为这种思想原则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一种实然归纳的方法,我们从实然归纳法中,只能得出自由主义的丛林法则。
我国传统的经验主义自上世纪80年代突破毛的理性主义束缚后,在90年代更上层楼。1991年苏联崩溃后,1992年邓公南巡启动的市场取向改革,使当局彻底放弃了先验的共产主义理想。至此,中国走上了更加彻底的经验主义道路。市场化改革给我们引进了西方风靡一时的自由主义,于是丛林法则加上专制主义横行神州。
因为强调现在是“初级阶段”,所以机会主义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演变成“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现实。正义就是在此过程中被等同于公平而遭边缘化。依据从实际、人性出发的原则,我们无法从现实中归纳出正义来。正义蕴含的自由民主尊严,被认为是西方散播的毒素。在对人性的解读上,由于反对先验论,故而当局认为,没有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官员的人性是出人头地,纸醉金迷;屁民的人性就是过日子、吃饱穿暖。
神人先生的价值观显然不同于专制主义的当局,但二者的思想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行文至此,不得不说说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有几分相似,但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中庸之道的庸具有保守的含义(不易之为庸),中,也与折中主义不同。折中主义是在两个对立的概念中取中间立场,意图调和对立,不问正邪是非;中庸之道的中则是在两个都具有合理性的对立概念中不偏不倚、持中而立。在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中,持中立立场,那是折中主义,不是中庸之道。
回到要不要先验的价值实体的问题上来。在这个问题上如何恪守中庸之道呢?首先要找出对立双方的合理性及其边界。个人主义从实际、从人性出发有合理性,但不注意遏制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就会走向恶的结果;上帝或共产主义的价值实体都是以利他主义为取向,但对个人,不能强迫,只能引导。而且要注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从实际、从人性出发,也要从先验的理念出发。
以上意见,不知神人先生以为如何?
2010-3-9
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先验的价值实体——答神人无功网友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