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对话巴曙松》


   前几天,巴曙松教授在财经网发表《把握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机会》的文章。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乐观的,同时认为中国经济遇到了一个增长的好时机,原因是西方经济仍然低迷!

   文章从三个方面表述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首先是“资源的全球布局”;其次是“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位置”;第三点是“新兴产业崛起”......

   文章中还提到了“索罗斯说金融危机对美国冲击最大,中国受益最多”、“不必担心美国居民储蓄率上升”、“从总量看,中国经济即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类的判断与观点......

   这些因素加总起来看,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几年间的走势是向上的......

   其实,索罗斯好像说的比较的“实质合理”的。表面上看,中美之间的经济交往在过去的一些时候比较热闹,但实际上往往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实物交易层面,中国经济体赚取的只是产品利润,这些利润往往可以在百分之百的范畴内加以判断:一只浙江玩具厂的小熊熊在美国买了好价钱、蘑菇罐头在欧洲如何畅销、IBM被中国企业收购了......悍马战车可能被中国民营企业一口吞了,而后再将产品返销美国国防部这一类的故事,不一而足。但也只能是产品利润......

   中国企业实际上根本没有成规模、成体系的进入到美国华尔一条街的“瓜分全球经济蛋糕”的游戏之中去,无非是用主权资本收购了一点儿美利坚的资产而已,况且这些中国人的血汗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会不会变成“中天悬剑”?不得而知......

   可以想见,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之中,中国悄悄的过渡到了后危机时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到欧美的金融游戏之中,至少是大部没有......

   回头看看巴教授的三个判断:

   第一,资源的全球布局问题。就现今而言,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恐怕还有走很长很长的路,在这条长路上行走需要资源(石油、煤炭、钢铁、天然气、木材、稀有金属等等)。在欧美殖民地时代那是人家扛着枪划地盘,抢夺了好多资源(包括中国的)。就现在来看那些被变成了航空母舰的钢铁还在四大洋游弋,理直气壮的保卫者各自的资源成果。不时还可以调集全球哥们儿为了资源打一场局部战争。

   结论:枪杆子里头出资源......

   第二,关于提升中国产业链条的问题。是什么产业链条?收购悍马的链条?收购人才的链条?三来一补的链条?三聚氰胺的链条?是工业化链条还是后工业化链条?是高科技链条还是传统作坊链条?是全球加工厂的链条还是自我创新的链条......

   结论:我是谁?

   第三,新兴产业的崛起问题。在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好像是“吃”,在北京,每天下班的时候可以看到人们车水马龙的冲向东直门簋街(鬼街),其他城市亦然,“你一杯我一杯,喝的脸上红霞飞”一派繁荣景象,哪来的经济危机?(政府仅仅依靠餐饮业定额税就可以盆满钵满了......)。可以确认,这不是新兴产业!民以食为天,这传统已经整了几千年了......

   那么还有高科技之类,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新材料、新技术、新人才之类,好像欧美已经将这类经济模式定义为后现代类属,在他们看起来也是不新鲜的......

   结论:新兴产业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当然还有城市化问题,想想看大量的没有受过教育,抑或少有受到教育滋润的人口大量的变成城市人,如何给他们适当的养家糊口的机会这恐怕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国城市化战略的社会硬伤!

   结论:口号是无用的......

   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中国经济和社会不能总是让人“三年早知道”的发展着吧?

   总得给人一点儿新鲜的东东的感觉吧?

   总得给人一点儿很有希望的样子嘛......

 

财经网巴曙松教授文章:

《把握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机会》

巴曙松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0年03月11日 09:46  共有1条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