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两会上代表、委员对高房价的讨伐声,言犹在耳,3月15日,北京市土地拍卖再次涌现出国企新科“地王”。国企争当新地王的行为,近日已成为各家媒体批评的焦点,真可谓“千夫所指”。3月18日下午,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除16家以房地产业务为主业的央企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对于国资委的这一决定,有专家表示,可能会令一些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不敢像之前那样太出风头,但能否将他们从房地产行业彻底“清理”掉,尚需打一个问号,毕竟相对于实体经济,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很高。而在约束央企进入房地产市场后,能否有效抑制房价上涨仍是讨论的一个焦点。有房地产商表示,房价问题总理说了不算,还是要听市场的。
对于高房价的危害,近年人们已经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在此笔者就不再重复了。我们重点来讨论房价到底该听谁的这个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应该由市场进行调节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但这个价格应该是一个市场均衡的价格。除了住房作为生活必须品的属性未得到充分考虑外,仅从市场而言,目前的市场价格看似市场均衡价格,但实际上已经是一种被少部分利益集团操纵的价格。因此,从维护百姓利益,保证市场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政府必须对房价进行干预。从目前看,在听市场的,还是要听政府的问题上,我们认为要听政府的,要让房价尽快回归理性。
但降低房价,是既得利益群体必然要极力加以阻挠的。以房地产商为例,这个利益集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在2007年房市进入低潮时,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曾分析指出,房地产业多年的暴利,使开发商积聚了雄厚的实力。全国开发商一年的利润,就能把空置多年的房子所占压的资金收回来,因而他们有底气,能撑很长时间。而随着国企,尤其是央企的进入,这种与政府调控房价博弈的能力将会更加强大。而对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而言,有专家认为,既有依赖土地财政的因素,也有对经济发展缺乏其它支撑点的因素,调控起来自然有些“投鼠忌器”。
但此次国资委的果断决定表明这种悲观观点是不对的。两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维新说:“(房价)能稳定,总理都说了,不稳定怎么行,肯定行!不行也得行!”这个“不行也得行!”的深刻内涵是,房价已经成为政治问题,而在中国,任何问题一旦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就必然能够得到解决。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十一条”)表明,政府将从金融、税收、土地、住房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干预的力度。此次国企夺得“新地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调控政策的一种挑衅,在民众和媒体的强大压力下,有关部门势必对这一挑衅行为予以坚决回击。这次国资委的决定即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如果有关企业仍然不顾大局,有意推高房价干扰调控大局,笔者以为国家还将出台进一步的措施,比如说对加大国有企业利润上交财政的幅度和速度。这既是调控房市的必然之举,又是影响民众对国企暴利批评的应然之策。
此外,房地产调控还有一张可打的牌就是对地方政府使用土地出让金进行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讲,巨额的土地出让金也为地方政府扶持公益提供了财力基础。如果中央有关部门明确土地出让金用到关系民生的住房项目上的比例,用土地出让金补贴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那么在现在这样一种土地收入规模的支撑下,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住房供应局面,进而使得房价能够合理下跌。
回到听政府的还是听市场的主题,我们认为还是要看谁更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会受到教训。
原文发表于中国改革报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