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连情书都不用写的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慈善筹款活动中设计了拍品的明信片,拿着明信片我就在想,啥时候有机会用出这些明信片去。也许还在几年前人们还在大量用中国邮政的抽奖明信片,现在就是有抽奖也很难吸引人们去买明信片与写明信片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共收到过大约20封观众来信还有大约50封年节时分的贺年卡,而且他们大半来自郊区、农村地区或者一些老人家,或者就是某些跨国公司的老外、外交使节与比较体制化的机构中的朋友,要在2005年我过年收到的贺年卡至少得有500以上,寄信的人则更加复杂多样。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动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信件无缘了。在零点进行的《中印沟通方式比较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天还有近8成的印度人在过去的一年中写信,而过去一年中写过信的中国人只有11%。我可以想象国家邮政部门的送信业务应该是越来越稀少,当然递送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信件流与物流的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现代人生活重心的那种耐心寻味的变化:物的地位超过了情感的地位。

  我写过的最后一封正式信是在前年,是夹在我送给我堂兄的书中发出去的,而且也很简短。我写信最多的时代是我只有七八岁的时候,代我爸爸妈妈给我的姨妈和外婆写信,他们口授,我写作。而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我差不多一月给爸爸妈妈写一次信,现在想想写的也很一致,每次都是我身体很好、学习很好、生活很好,一切勿念!再问下,你们生活好吗?家里人好吗?一切好吗?信写得很难超过一页,但对父母来说很重要。每次离开家的时候老爸老妈总会叮嘱,多写点信来,就算一模一样的内容,展读孩子的信的感觉总是很好的。当然,到了谈恋爱的时候,写信的那种热情与感觉就不一样了,东拉西扯的能力也超强,似乎怎么的也能写好几篇的,要是把那个时候写的情信都堆起来,一天一封也不是啥不得了的事情,比得上我今天一日一博的劲头呢。就是到了90年代末,朋友之间写贺年卡还是很流行,1999年的新年我差不多发了超过500封贺年卡呢,而这个数字到了2005年就下降到100左右,现在就一卡也不发了。过去的文字与写作被短信与邮件代替了,有了经常的沟通,似乎专门的信件与贺卡显得不那么必要了。当然更有人连自己写个短信的劲都没了,靠转短信来对付朋友呢。至少这点我还没堕落到这个程度。我发现在美国的很多书店与杂货店还是有很多漂亮的贺卡,我经常买点,回来了主要不是做远程信件用,而是做同事留言卡用。

  昨日场景:南师大仙林校区景色很美,青青草地。回上海主持中欧奢侈品论坛。下午参加中央编译局主办的地方政府改革研讨会。晚飞成都。一日四城也。零点集团开通了“零点风暴会”专博http://blog.sina.com.cn/horizondx,欢迎广大博友关注和参与零点的热门活动。
  

  今日小诗:



  天人

  草色青青衬雏羊,

  城壁森森缀初芳。

  金身不问何处来,

  一脉奢风妆西厢。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豆腐虾花

  鸡蛋两只,打好调匀,选择苏北产麻虾酱四勺在蛋液中搅匀。用土制豆腐两块,每块片成两半,再切成八小方块,每块中用小刀切出一小凹。再在平底锅内放无油骨汤酌量烧开转小火,豆腐放入,凹口向上,虾蛋液以勺倒入凹口,弄好后盖锅盖,续以小火焖之,不加盐。三十分后骨汤只余少许,豆腐小心出锅装盘可用,保持凹口向上,盘面可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