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住建部仇保兴部长在会见王石等几位建设绿色建筑的企业家时说,今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不能只追求数字的发展,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
我于是走神,想到了几件事。
前年的长假,带员工数十人自驾游去了北方某重镇。晚间,大家提出要我请客去欣赏当地土特产、某原汁原味的地方戏剧演出,结果演出不到一半,我们这一群人几乎只剩下我一个人在里面坚持观看,其余诸位早不知所踪。不过本地观众倒是座无虚席,热烈无比,舞台上下,互动一片!表演感情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表演,而是充满污言秽语、动作激进大胆、直至脱下衣服扔下台来……我们这帮北京人大跌眼镜,有些因为带着孩子更是落荒而逃,后来我因责怪这些人不能入乡随俗,被众人大拍“板儿转”。回到北京一天后,在大剧院工作的哥们儿邀我去看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舞台剧,剧场休息,我郁闷的告诉他“地方戏”的经历,他哼出一句“你们就是被北京惯坏了”……
今年春节后的媒体活动上,任总调侃潘总,说北京的房子紧张,让潘总回老家去生活时,潘总喊出“我们不回去”的口号,一时北漂一族在网上“顶”声一片……
今年三月的“房地产两会”期间,更有委员、代表号召“蚁族”回家乡买房定居……是因北京的房子贵得让人望而生畏。
上面加在一起说明了很多问题:
1、 我们国家目前低水平的城市化状态;
2、 只有物质缺乏精神的城市化内涵;
3、 人口快速向极少数城市集中的内在动力;
4、 少数城市吸引移民人口的刚性不可替代因素;
5、 资源短缺,导致房子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奇高,而使得城市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变成“伪幸福”。
……还有很多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城市化的发展偏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二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注重城市规划的扩大和建设的美化,但是没有重视和及时完成城市教育、文化、资讯、卫生等软件的建设和完善,没有着力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下功夫。同时,更没有为农民真正转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城市的快速发展加上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的推动下,形成了不少只讲政绩、面子,忽视文化、修养,同时,以消弱农村基础、农村凋谢、农民破产为代价的城市化案例。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镇化推进必须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软实力的发展;二是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表示,不能把内涵丰富的“城乡一体化”片面理解成视觉效果上的“城乡一样化”。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仅仅是盖几栋楼、修几条马路,配套医疗、教育、养老等却没有跟上,更谈不上文明和修养的提升,于是就出现了现代化剧院演出低俗变态戏剧的事情,好端端的传统艺术为迎合低俗,变异成让文明鄙视的表演,这样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形似而神不似。我深感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要从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布局规划、政策配套等方面对症下药,即农村在空间形态、生产发展、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主要方面与城市水平相当。而不是规划忽视长远,急功近利,那样后续工作将万分被动,甚至反复,造成巨大浪费。
反复、浪费还不是最可拍的,关键是这些形似而神不似的城市们,根本无法“固定”人口。于是,一边是少部分城市房价飞涨、夹心层越来越多,大学生淤积、就业困难,住房矛盾不断激化,“蚁族”、“蜗居”问题层出不穷;一边是相当一批城市盖了房子没人买、需要人才而求不得。我曾经和长三角某个相当富裕的城市的市长交流,他无奈地告诉我,即使他们拿出政府分房子这样诱人的政策吸引原籍的大学生、研究生返乡工作,结果这一政策收效甚微、门可罗雀。市长不无感慨地说,都去了北京、上海,我们这生活质量还是不行啊!我理解他说的“生活质量”绝不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和资讯层面的。
中国要实现健康的城市化,必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谨防两大误区:一是以“土地的城市化”代替“人口的城市化”。如果不能改变现有土地管理体制,不能改变现有决策和政绩考核机制,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很可能演变成新一轮“圈地”热。二是人口“落地”,公共服务“不落地”,最后就是人口流失,人口结构退化、没落。可是在真正的“公共资源均等化”上,又有多少城市管理者真的下功夫实施呢?!
增长有极限,城市化也有极限。城市化不是一个数字,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问题,无法跟国外的数字相比,而从现在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压力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率正在迅速接近顶峰,要进一步拓展城市化的空间,中国有必要在一个发展周期里大力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文明和文化的尊重。首先,水资源、天然气、电力、煤、交通等基础资源和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太快,用10年时间走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才完成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相关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跟不上城市扩张的步伐。其次,学校、医院、文化、垃圾处理等公共资源配套的欠缺,也显示出城市化的后劲乏力和缺乏质量。
我们现在常说的城市化率的统计方式未能反映城市化的真实面貌:我们常说的45%的城市化率背后包括着660余个大小城市及其人口。而660个城市里最多只有60个城市解决着超过60%的城市化人口的“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的诉求。长此以往,这少数的“责任重大”的城市,不要说房价成问题,土地成问题,就连空气、水、天然气等基础资源都会变成巨大的问题!
没有质量的城市化发展,不会带来有质量的城市人居生活水平。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阿塔•侯赛因的一番话值得我们思考:
“我注意到的是在中国对待城镇化还是传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依靠城市设施建设的理念,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供水系统建设等。这是从城市建设本身出发的。但是我所注意到的是,为什么没有有关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以及人口数量方面的讨论呢。所以人们也许会议论,你们的城市里有楼房,有道路,有排污系统,但你们这里没有人,因此我提出这点,即城市化的原因和城区范围内人们居住的比例以及生活质量的问题。因此,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需要做的就是以其它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城市化,即并不仅仅是着眼于有多少楼房、道路,而是更好地改善城市里人们的生活质量。”
20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