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个地产调整期
北京一个现价3万块每平米的房子,屋顶也可以掉得稀里哗啦。(见下图)
这就是楼市的现在。北京地产的现状。
试想当年,三万块的房子,那不定做得多么的精致和华丽,最起码牢固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会这样了?
来不及。
来不及做得再好一点。
地产形势瞬息万变,要求地产公司的战略就是“抢钱”,抓住时机,迅速出货,迅速出货的前提就是迅速造货。很多地产公司的战略叫“快速滚动开发”,说白了就是就是以小博大,见钱快抢。慢一步,或踩不上点的成本就大了。或生或死,无数案例在说明,所以也不由得地产商不这样。
前段时间,我在新浪的一次讲话,就是这个意思,可惜没有人听懂。再啰嗦一遍。由于形势政策的多变,导致地产商无法战略长远,所以这样政策的来回折腾,地产商也成惊弓之鸟,必需提取风险备用金——提高房价多储备钱才有未来。最终的成本还是要消费者买单,所以我在那个会上劝大家别折腾了,少添乱。很多人以正义之名,其实行破坏之事。所以我们要尽量地少说,特别是眼下,别鼓捣一些不懂地产的政协委员乱提建议,他们大声说话,过瘾,结果让政府再变来变去,记住,不管是什么变化都需要“变化能”的,是要付出成本的,成本谁来出?房屋掉土这样最终的苦果只能由消费者来承受。找谁去?开发商没赚到钱不怕你,赚了钱就更不怕你了。
这些年地产高房价、快速发展就是由这样的“形势逼人”逼的。
还逼出来那些东西呢?
粗俗的设计,西方盖房子要好几年吧,悉尼歌剧院捣腾了二十年,但中国的优秀地产公司的基准周期大概是9个月,从拿到地到推出房,有时间去琢磨嘛?主要听营销的,什么风格好卖,加个什么帽子、顶子、尖塔就行了。
粗造的质量,看看这些漏水的,掉渣的,我们知道现在十几块钱的东西都可以造得很完美,为什么大几百万的产品可以这样残破不堪。还说上面的这个地产商,我和他们很熟,当初搞装修时就是知道会这样,但他们觉得没办法,哪有时间去挑选组织好的装修队再去慢工出细活,反正当时能卖,后来房子涨价就更不需要办法了,“不好,你退吧”,我操,什么叫系统解决方案,IBM提,北京时间传媒也提,但都不灵,这才是,一句话解决一切问题。
恶心的案名,看看北京现在成了什么了,中国成了什么了,殖民地了,维多利亚华府了,温哥华森林了,威尼斯花园,还有什么罗马家园,什么国家有好的地名都来中国了,我的一个老美朋友来了,听了很不解,他说你们能盖起这么大的一个小区,为什么不能给他起个自己的名字呢?就像要给自己的小孩起个自己的名字。
我估计解释他也听不懂,只好说,中国人多,起名太累,容易重名,所以就像家庭给小孩起名一样:大宝、二宝、三宝,大毛、二毛、三毛……省事。
多了去了,不一一举例,最后会逼出,一堆历史的罪人。
所以房地产要调整一下,缓建一段时间,大家都冷静一下,安心地想想,对于城市,如何规划,这些城区大楼里是要有人的,不是为了沙盘上看,政绩单上看的;对于房子,不专门是用来圈钱的,是要给人住的,住70年的,应该怎么建,建成是么样的,别到了50年后,在世界建筑史上出来一个名词,叫“中国造房”,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源自中国,上世纪初,就是快速复制、粗制滥造、刻意模仿、千篇一律或三律(抄澳洲、抄地中海、抄欧式)的意思,后来中国又经历30年的拆房运动才消除这些建筑垃圾。
给世界留下永远的笑柄?对对号吧,我知道大家都不想做这样的人,但都在做呀。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