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然而,事实是,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倾向于把订单的快速增加解释成是世界经济复苏,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成过去。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作上述的解读是最符合地方领导人对于G DP增长的热切期待,加上传媒累牍连篇对于“订单热”,“民工荒”具渲染效果的报道,让不少的出口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感受到新一轮的外向型经济的热潮即将到来。如果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对于订单快速增长乃至“民工荒”的存在误读的话,由此所产生的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可想而知,更严重的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难免会被拖慢。
2009年珠三角地区走过了困难的一年,充满挑战的一年;2010年的经济形势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对于珠三角各主要城市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勇气和耐心。
要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否复苏,是否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既要观察供应方,即企业的生产能力,也要观察需求方,即居民消费水平。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编辑团队在过去的两年连续对珠三角的主要城市进行调研,编制和推出“珠三角经济冷暖指数”,并分为“企业冷暖指数”和“居民冷暖指数”两个指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取得一手素材,以反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企业景气程度和消费景气程度。我认为此举是一个长期跟踪珠三角经济发展情况的有益尝试,通过包括问卷调查在内的调研活动来观察和判断珠三角地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期间的绩效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009年下半年,我曾经应南方都市报的邀请在一个论坛上作了“警惕经济增长方式的迷失”的演讲。现在看起来,基本的结论依然适用,那就是:随着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第一波冲击得到缓解,全球经济有回暖的迹象,企业订单数量大幅增加后,珠三角地区不少企业又对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充满了期待。毕竟升级转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也没有人能够保证付出了代价,升级转型就一定成功。
对于习惯了从事贴牌生产的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期待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重临的意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无独有偶,2010年开年,又碰上了铺天盖地的关于珠三角地区“普工荒”的报道,此举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于全球经济回暖,欧美市场复苏以及订单可持续增长的预期。我认为,这种预期会进一步引领珠三角回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老路子。
当然,如果世界经济真的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复苏,重回传统的发展模式也不失为经济增长的方式之一,毕竟珠三角地区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走的是出口导向的道路。然而,近期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让我们感到担忧:有人把最近希腊的财政危机看成是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事件的欧洲版,表面上看,这是由一家国际投资银行安排的与希腊政府之间的货币掉期协议,但是该投行为了降低与希腊政府对赌的风险也应用了货币违约掉期(CD S)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而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难以为继,欧洲各国政府无法继续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于经济体内,甚至要采取提高利率吸引资金投资于其发行的政府债券时,其主权债务风险陡然上升,从而暴露了欧元区国家所蕴含的巨大财政风险。至于美国,2010年财政预算之中的财政赤字估计高达G D P近10%,在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不仅政府财政支出难以减少,政府要增加税收收入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最近美国的经济数据表现参差,也证明美国经济的复苏之路还相当漫长。
在欧美经济难以在短期内真正复苏的情况下,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企业订单的快速增加,原因可能是:1,珠三角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停产或半停产,订单转移到了现在还有能力接单的企业,而接单企业会感觉到其订单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010年初欧美的进口商需要增加订单补充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存货;3,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的部分消费者从原先消费中高档的产品变为消费中低档的产品,从而增加了对珠三角地区企业的订单。以上分析如果正确的话,珠三角地区近期订单的快速增加也许与世界经济的回暖、欧美国家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说法并无太大的关系。
然而,事实是,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倾向于把订单的快速增加解释成是世界经济复苏,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成过去。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作上述的解读是最符合地方领导人对于G D P增长的热切期待,加上传媒累牍连篇对于“订单热”,“民工荒”具渲染效果的报道,让不少的出口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感受到新一轮的外向型经济的热潮即将到来。如果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对于订单快速增长乃至“民工荒”的存在误读的话,由此所产生的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可想而知,更严重的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难免会被拖慢。
有意思的是,南方都市报关于“珠三角经济冷暖指数”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企业普遍看好2010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会呈现回暖,但是2009年的“居民经济冷暖指数”却呈现负数,老百姓同时对2010年的前景不甚乐观。这说明了经济发展与民生的幸福指数之间产生了脱节:如果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财富和收入向政府倾斜,政府手握大量财富资源,固然可以通过上大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来创造G D P,但是由于大项目、大投资的载体通常是大型国有企业,而珠三角地区过去三十年走的是市场化程度颇高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大型国企的数量要比内陆省份,甚至长三角地区少,换言之,珠三角地区通过政府引进大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优势不一定比长三角地区或者环渤海地区明显,更重要的是,当珠三角地方政府强调引进大企业(尤其是国企),投资大项目的时候,民营企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压抑,须知道,国企大项目尽管可以衍生G DP,但是一般而言,真正能够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的却是民营企业,珠三角地区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是,自2009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珠三角地区也开始追求引进大项目和大企业(这也许与珠三角地区产业没有真正实现升级转型有关),例如,2009年底,东莞市就提出经济结构要“适度重型化”。平心而论,孤立地看“适度重型化”的政策并无不妥,可是产业升级转型的真正载体应该是民营企业。华为、中兴通讯、腾讯这样的有创意的企业正是来自于珠三角地区的深圳,而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就在于要培育一大批类似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他们来建立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涉及新能源、环保、文化、医疗保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一系列新型产业。只有新型产业形成了,珠三角地区一直以来对于出口加工业的依存度才有望降下来,也只有以中小民营企业作为载体的新型产业真正建立起来,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质量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代表老百姓幸福指数的“居民冷暖指数”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2009年珠三角地区走过了困难的一年,充满挑战的一年;2010年的经济形势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对于珠三角各主要城市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勇气和耐心。这正是南方都市报最新公布的“珠三角经 济 冷 暖 指数”给予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