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外向内源协同发展的“双打冠军”(来源:南方日报2010年5月17日A2版)


广东必须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成效。简单地说,广东与其做“单打冠军”,不如争取做“双打冠军”。

  与其做“单打冠军”,不如争取做“双打冠军”

  “单打冠军”指的是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或者内源型经济的发展上做得最好。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选择了前者,成绩有目共睹。当然,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在发展中也有其存在的问题,包括主要强调出口额以及招商引资额,而对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重视不够,国际化程度也不够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前,由于出口市场比较畅旺,我们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并不大,可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尴尬局面却是明显的: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广东的外向型经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与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化大都会相媲美;而要论内源型经济的发展,却又难以跟上海这个国内金融中心和长三角的龙头城市相提并论!因此,广东的出路在于,争取做外向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同发展的“双打冠军”!

  如何协同?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更应重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向型经济应该比出口加工以及与此相关的招商引资有更丰富的内涵。前文提到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就是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广东应该充分利用今年1月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机会,譬如新加坡在港口管理、科技园区建设、城市运营、炼油等领域有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正是广东乃至内地很多省市在快速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过程中所迫切需要的。至于如何把广东的民间资金通过基金、风险投资等方式盘活起来,这也是新加坡的专长。说到产业发展,广东目前经常提到的是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包括创意产业和动漫产业,其实广东完全可以通过与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合作,把日本、韩国的相关产业资源嫁接过来,这正是新形势下广东外向型经济大发展的机会!

  将已有的外向型经济优势与以内源型经济为主地区的资源进行融合和对接

  发展内源型经济离不开外向型经济。中国加入WTO后,我们经常讲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提全球化少了,提区域化多了。区域化就是既要强调国内的区域合作,也要重视国际的区域合作。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合作就是国内的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国际的区域合作。诚然,上述两种类型的区域合作尽管价值理念相近,但是运作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把两种区域合作的模式融合起来?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珠三角既有与港澳加强合作与融合、共同拓展新型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也有把已有的外向型经济优势,连同传统的出口导向战略下所积累的企业技术和管理资源,与长三角地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区以内源型经济为主的地区的资源进行融合和对接的优势,这就是我所说的外向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同发展战略,这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上述战略如果成功实施,那么广东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打冠军”,广东就相当于“杀”出了一条扬长避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血路”。

  民营企业:广东成为“双打冠军”的“载体”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是广东成为“双打冠军”的“载体”?我认为非民营企业莫属。虽然广东民营企业的发展是有缺陷的,过去30多年,尽管广东民营企业的数量得到了长足的增长,可是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都乏善可陈。目前广东已经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宏伟蓝图,以LED产业为例,广东现有的民营企业能够做的只是LED技术在应用领域即产业链下游的拓展,受制于技术和资金,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换言之,民营企业难以做“单打冠军”,但是如果它们与拥有技术的外资光电企业开展战略性合作,技术上得益于外资企业,资金融通上则可以通过广东不断拓展和完善的金融市场、私募基金、风险投资体系等渠道得以解决,则广东建立新兴产业体系就大有希望。可见民营企业要做的不仅是“内联”,还要“外引”,这就是“载体”的角色所在。广东各级政府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为企业成为“外引”和“内联”的“载体”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