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拒绝银行天量再融资


  证券市场拒绝银行天量再融资


      银行再融资是笼罩在证券市场头顶的黑云。

  

      两会期间,有关官员较明确的表态,为证券市场减轻了压力。3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言中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说过农业银行今年要上市,农业银行融资2000亿,工中建交四个银行也需要6100亿的资金,加起来已经超过8000多亿,整个市场容量受不了。”王歧山副总理既提到银行资本金不够需要融资,也提醒银行,今后要把做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不断进行扩张。对于中国正在发展中的金融机构而言,强在大先,不强而大将成为落入虎口的肥羊。

  

      3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全国政协委员7日表示,再融资并非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第一选择,证监会希望银行尽量考虑使用留存利润补充资本。

  

      银行不是要不是补充资本金的问题,而是选择什么发展路径的问题。银行再融资不应该用证券市场融资的方式,而有必要使用利润补充资本金的方式。

  

      自银行注资上市进行了关键性改革之后,银行所走之路就是规模扩张之路,如果继续走规模扩张,国内银行的管理能力难以承受。2009年年初,我国工、建、中三大行排名全球银行市值前三位,占比51%,工商银行的总市值相当于12.8个花旗银行,或者3.9个美国银行,或者2.7个汇丰控股,再走扩张之路,就不是全球最大,而是银河系最大。

  

      我国银行业的管理能力与赢利能力有待提高。

  

      管理能力方面,信贷风险控制不力在2009年的规模扩张中再次大暴露,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大规模贷款,中行今年的再融资不得不成为“头等大事”。而银行与地方政府的“银政通”贷款模式目前来看是银行业的信贷赢利之源,一旦地方政府信用不彰,很快会成为坏帐之源。

  

      应该承认,由于2008年金融风暴,花旗与汇丰等赢利能力大降,我国银行赢利能力大增,2008年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达到5800亿元,比上年增加30.6%,五家大银行与全球前1000家大银行预计利润的比例相比占到10%。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远远不如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根据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的披露,在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资产利润率仅0.13%,中国农业银行为0.01%,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0.14%。而同年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分别达到1.50%和1.77%,国内外金融机构相差100倍,仅靠几年的时间难以跟上。

  

      我国金融机构的赢利来源存在不合理,政策性的存贷差占比一半以上,而中间业务收入虽有提高,却界定不清,有强买强卖的嫌疑。这与高盛等在2009年下半年赢利来源的增加有本质区别。

  

      允许银行业无度在证券市场再融资,对于证券市场的回报过于吝啬,将使金融机构更加蔑视投资者的利益,陷入做大规模——风险增加——再融资——规模再度扩大的恶性循环。如浦发、华夏等银行莫不如此,现在则成为银行业的风潮,算上大小非解禁,也算是盘剥无极限。反观汇丰,在金融危机之前连续十三年成为香港证券市场13年的定海神针,从1991年到2004年,基本上100元以下投资者吸货130元以上开始抛售,成为香港牛市的活见证,也成为香港投资者的精神支柱。

  

      银行补充资本金不可避免,关键是通过什么方式补充资本金。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用利润补充资本金,利润将成为银行信贷规模的硬约束,可以让政府与银行避免片面做大信贷规模,完全让证券市场买单,证券市场无法买单则让中央财政买单。巨大的道德风险是金融企业发展的死穴,是所有的金融危机之源,绝对不对听之任之。去年银行业利润不会低于2008年的6000亿左右,银行用自身利润再融资有资金保障。凭什么为了大股东的分红、利益,拒绝低风险的利润补充资本金?

  

       另一种融资方式是定向增发,寻找战略合作者,是否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取决于银行以什么样价格增发。事实上,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上市之前寻找的外资战略投资者都成为中国改革的摘桃子者。

  

      有人说,利润补充资本金同样会给投资者带来负面影响。但去年年底此传说出台,市场的反应是金融股连续收红,市场的选择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汇金、中投流露出反对利润补充的态度,而证监会则希望减少证券市场的压力,跳出政府部门各自的利益诉求,站在中国经济稳定、健康与回报投资者的立场,利润补充是最好的办法。如果银行业非要通过证券市场公开再融资,市场无法承受压力将出现两个结果:一是证券市场满盘尽墨,所有的投资者同遭池鱼之灾;二是再融资价格与股价节节下降,银行有可能得不偿失。

  

  注:全国两会,3月8号,北京下雪。难得的景象。

      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午《环球财经连线》谈两会。有些代表委员的议案莫名其妙,而卖地收入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是一大进步,看到李金华先生对于垄断企业的抨击,佩服风骨犹在。

      再来看看经济适用房的寻租。

      深圳,经济适用房小区桃源村三期,2007年面向社会低收入家庭出售。

      《深圳晚报》调查,桃源村三期地下停车库一层,统计停车总数约为380辆车。在地下二层,车辆不多,约70辆。

      价格在20万元以上的车辆共72辆,约占总停车数450辆的16%。

      按照深圳当时规定,申请保障房的家庭,2006年至2007年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应连续两年低于23252元;同时,在2007年12月25日,申请家庭总资产不得超过28万元。其中,申请家庭总资产按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资产总和计算,家庭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前者指汽车、家用电器、金银珠宝等资产,后者指有价证券、存款、借出款等。

      拥有20万以上私家车的“贫困者”,占用了社会的资源。

      2005年6月21日《京华时报》报道,来自北京市房地产中介机构的调查数字显示,在位于昌平区的回龙观、天通苑两大经济适用房社区内,房屋出租率已占全区租赁交易总量的78.8%。开豪华车买经济适用房屡见不鲜。有80%的人占用了不该属于他们的社会资源。

      取消经济适用房,多造廉租房、公租房,还等什么?等着寻租者把公共资源占用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