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与普度众生


    为人民服务,把自己放在服务的角色,把大众放于心中,这其实与佛家的“普度众生”已经所差不多了。只不过,佛陀将助济的对象推至一切生灵了,范畴上差距似乎不小,对心境与认识的要求却却并不差很多的。

  佛陀彻悟生灭无常、无我无著,感众生之迷惑奔劳而发“普度众生”之愿。以我之生,普度众生,这需要对人生与生命的很深体悟以消融私我之念、需要洞明生灭聚散之无常与济人愉心之真实在才可能做得来。

  一个人要真正在心底里生发出“为人民服务”的觉悟,起码要有对自我、对人生、对生命的足够体悟与认识才有可能。廖无着自问,虽有利人济世之心,要论“为人民服务”却仍明显有自惭形秽、撑不起来的感觉,想来真撑得起来的也不至于多到何种地步吧。

  假如这口号存在的地方人便真有了此觉悟,物得其所、物尽其用的天下大同想来再怎么说也不会很远了吧,贪腐、取虚而弃实之类的问题也便不怎么会作为一种现象存在了吧。

  若只是当个不错的口号喊,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先圣有言,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且夫重外者必轻内,重于此必轻于彼,当把这该放于心的理念放在口边当口号成为一种现象时,便也就很值得深思了。

  百余年战乱的不止冲刷、文革中的致命创伤、改革开放后体制变革所造成的激荡、随之而来的物质与金钱理念的冲击,可以说已经将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折腾得遍体鳞伤,很多地方已被搅得一片模糊,亟需修补与沉淀。

  在此之际,道德本身的调控机能便已不很管用,使得对各方面程度的把握都变成了很需要注意的事。稍有偏差,各种问题便会接踵而来。

  面对此状,痛心疾首者有之,牢骚满腹却也在搅乱者有之,甘被颇有些偏离了中和平易道德愚弄的人有之,不过已越来越少。然则尽心尽力去为尝试做些补益与完善人却还太少,少得还不足以清除问题的根源、影响大势的走向。

  单独的个人,在时势面前,难免是要感叹人力之微的。不过,存在的便是时势衍演至此的一种必然,该改变的随着时势的发展自然会改变,人只尽心做好这其中的一份子,尽可尽之些许力,别的仅随机缘之所至便是最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