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早午晚自习就能给学生减负吗?


     

不上早午晚自习就能给学生减负吗?

徐晓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禁止已名不副实的变味自习课。昨天,市教委再次重申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要求全市所有中小学校立即取消早自习,走读生不上晚自习,并严厉禁止任何形式的午自习,将休息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20100417《重庆晚报》《中小学取消早自习午自习走读生不上晚自习》)

 http://www.cqwb.com.cn/NewsFiles/201004/17/20100017120000342527.shtml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这样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一小节专门提出来。教育部新近也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特别强调要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决纠正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

重庆市教委再次重申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严厉禁止任何形式的自习,应该说决心是很大的,短期内估计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否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为一个长期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我是持观望态度的。

这是因为,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产生有其深层次原因。从表面看,直接诱因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深层原因则是社会各方面压力在中小学的反映。

其一,现行的的高考选拔制度不可能让基础教育真正减负。我国实行的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选拔制度。这也是目前被认为是最公平的选拔制度。虽然,按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来录取考生,进而使其享受不同的高等教育资源是不尽合理的;但在钱与权可以主宰一切的当下社会,仍不失为体现公平公正的唯一渠道。故尽管呼吁高考改革的声音一直都没有停过,如有学者呼吁各高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政策,但实际迈出的步子几乎为零。由此滋生的只是更多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践行者。

   其次,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影响学校减负的实际推行。现行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仍然以高考成绩、学校的录取比例等上面。这些基本都是加重学生负担的项目,也是衡量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志。不但教育行政以此评价学校的工作,社会评价也以此为准。用考试成绩、升学率考核学校固然管理成本低、容易操作且效率最高,但以此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危害也是明显的:把办教育等同于办工厂,其模式千校一面,其所谓人才也是千生一面。这样的教育很难出真正的人才,也很难回答钱学森之问。办教育不同于办工厂,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长、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对学校的评价不可用一标准,而要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划分,然后全面的考核其绩效。舍此,基础教育不可能真正为学生减负。

    其三,就业压力使学校不可能真正减负。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宾塞在其1973年开创性的研究中将教育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生产效率的信号。其中基本观点是除非信号成本在其发出者即求职者之间显著不同,否则信号不会有成功的效果。雇主不能将能力强的求职者从能力弱的求职者中区分开来,除非在后者选择较低的教育水平时前者发现自己对所受教育进行的投资能得到回报。

塞提出的信号传递理论在就业领域中的应用揭示,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是靠文凭、学位或大学综合实力为有效信号来判断劳动力素质高低的。因此能不能读大学、读什么样的大学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工资级别甚至职业发展。为了能够得到那些优秀企业的青睐,将来能有一个好职业、好收入和好的发展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增负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看来,基础教育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教育评价体系和就业环境之下,仅仅不上早午晚自习就期盼能给学生减负的想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仅仅通过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强制推行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基础教育要真正减负,还需要高考制度的根本改革和社会人才观念的根本更新,而这些不是短时就能做到的。

20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