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成功“走出去”企业
桑百川 法迎枝
在我国渐进式改革开放进程中,注定了国内企业必将走上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谋求海外扩张和发展的道路。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走出去”战略正式启动,中共十六大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对外开放从注重“引进来”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轮驱动。
回望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欣喜和感动,又有怎样的辛酸和失落?就此,我们总结十大成功“走出去”的企业经典案例,记录下我国企业在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变革时所留下的足迹。
1、联想:并购IBM-PC业务
在PC领域,联想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自主品牌。2006年2月,联想同步在全球10个城市同期发布了联想中小企业电脑,掀开了Lenovo品牌国际化的营销战役。2007/08财年联想的营业额达164亿美元, 2008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评出2008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联想集团成为进入500强的首家来自充分竞争领域的中国民营企业。
在联想的海外征战史上,并购世界著名品牌IBM的PC业务堪称一大壮举。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 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系一跃升至第三位,位于戴尔和惠普之后,这标志着联想全球个人电脑产业新纪元的开始。这次并购究竟给联想带来了什么?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个角度讲,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并购后,联想自创Think品牌作为主打,同时享有IBM品牌的五年使用期;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对管理层,联想基本保持保持了IBM的原班人马,在充分吸收借鉴原有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做了微调;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大大优化。
点评:IBM这个全球PC业的巨人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说明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由跨国经营的产品拓展阶段向海外并购的品牌拓展阶段转换的条件。蛇吞象的戏法并非天方夜谭,关键是吞下之后的消化和吸收。联想走出的这一步,是它在对自身消化能力的充分把脉之后所作出的果敢之举。它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2、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
归纳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无论从国际化程度还是成就上说,海尔都堪称“中国第一”。
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 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达812亿元,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海尔“走出去”的成功,与其长期把开发国际市场作为市场营销的战略组成部分,跟踪国际技术和产品信息变化,坚持高质量,以创造世界名牌为导向,根据各国用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产品重新,致力于推行本土化战略等,密不可分。在“走出去”实践中,海尔从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入手,先战略发达国家市场,在适应最挑剔的消费者检验、能够与发达国家一流企业竞争后,再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探索实施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海尔的30余个管理案例被世界12所大学写入案例库,其中,“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管理案例被纳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海尔“市场链”管理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点评:“海尔是海”。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