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新闻性之上还有人性


新闻述评:玉树:新闻性之上还有人性
 
青海玉树地震遇难人数不断增加,评论人杨耕身日前呼吁国旗再次为地震遇难者而降,引起网友响应,20日,国务院决定4月21日为玉树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降半旗,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我们为政府这一决定叫好。汶川地震时为逝者降半旗,论者当时指出,这是这个国家首次为普通人降旗志哀,玉树这次降旗志哀表明,我国哀悼重大灾难遇难者,已经渐渐走向自觉与制度化。这样的仪式,使逝者安息,使生者坚强,让灾区欣慰,让国人团结。这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对人性的尊重。
但玉树震殇以来,我们并不是一直在尊重人性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尤其是我们的新闻界,又尤其是我们网络媒体,我们应该检讨!
玉树地震当然是重大新闻,有责任的媒体都不会缺席,而且要尽力做出彩,他们要记录,要寻找具有新闻性的东西。但是,有些媒体似乎忘了,新闻性之上还有人性。为寻找看点、吸引眼球,把灾难与灾民作为对象,横加报道,就是不尊重的人性的表现。
日前,玉树近千名遇难者集体火化,媒体的表现就不够妥当。现场大量记者疯狂拍照,一些人甚至将搬运尸体的图片,大量发在网上。这遭到有良心媒体人的一致抨击。这不仅仅是不尊重民族宗教习惯,而是不尊重人性。近千逝者还未进入天国,就遭镜头狂轰乱拍,而且照片在网上广泛转发,人何以堪!有个报纸的副总编辑说,他们原计划安排一个版面刊载现场照片,但考虑再三撤下了。对此,网友未予原谅:拍都拍过了,版面都安排了,撤下来就可以表功了?!腾讯博客博主“田野牧歌”发布博客《玉树地震蒙难者从这里走向天堂(组图、慎入)》,内文就是大量抬尸焚尸的照片。博文标题“慎入”二字真是欲盖弥彰、知错犯错。公民写作时代,个人就是媒体,互联网的扩散性需要每位网民节制自己的行为。
实际,玉树震灾中既有新闻性又体现人性、尊重人性的东西很多。国家领导人提前结束外事访问回国勘灾,他给受伤女孩温暖的拥抱,以及总理在学校倒塌废墟上捏起学生课本沉思良久,这些自不必说,都要大书特书。香港义工在灾区救人以身殉职;救援队员及记者们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灾民中弱势群体,孤儿、老人,没有得到很好救济,蜷曲在角落里,无人注意。这些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除了悲情、感动(比如赵普的“哽咽”),读者与网友需要了解更全面的灾区新闻,比如,大灾之下的社会稳定及安保工作,监所、弹药库是否万无一失?盗窃抢劫犯罪是否抬头?分发物资时如何维持秩序?——这方面有点争议,有人认为如果发生灾民哄抢,就表明人性之恶,报道出来就不利于和谐。我的看法恰恰相反,饥寒危机之下表现一点人性之恶,没什么不正常或不和谐,那恰恰是真实的人性。如果我们要尊重人性,就不能光尊重美好的人性,而不承认也有恶的人性。
进一步说,媒体也要秉持追问的本色,追问地震更深层次问题,要追问大量生命逝去的原因。这次玉树地震,需要与汶川地震做对比,特别是在救灾上,魏英杰先生说,青海玉树地震考验“后汶川”救灾机制,“历经汶川大地震,中国的应急救灾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无疑将从此番青海的地震救援行动中得到体现”。再者,地震预报的问题也一直使民众耿耿于怀,据21世纪经济报道,玉树地震前一天山西一位工程师预测到玉树附近将发生5.0-5.5级的地震并上报国家地震局,但没有引起重视。这个消息的准确性,还需核实。但,北京河北内蒙古近期传言要发生地震,地震局忙不迭地辟谣,网友揶揄道:不能预报地震,何以能预报不会地震?这些方面需要媒体的担当,为公众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这是对地震伤亡的交代,也算是对人性另一种形式的尊重。
玉树救灾及善后中,核心就是必须真正尊重人性,因为,他们的苦难就是我们的。
20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