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就是大学”


    “教授就是大学”

                     江流有声——罗培新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luopeixin

 

有一则广为流传的关于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故事。话说家喻户晓的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1952年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担任这家著名常青藤大学的校长。上任伊始,将军在下属的陪同下巡视校园,会见校董会、行政人员和学生,最后参加了学校教授为他举行的欢迎大会。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将军致辞。他首先谦恭地对有机会会见在场的全体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们表示万分的荣幸。这时,只见哥大德高望重的物理学教授、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I.I.拉比教授站了起来,自负、却又不失风度地说:“先生,教授们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拉比教授此番言论,绝非哗众取宠、更无惊世骇俗之意;他只是以合乎他身分的方式说出了一个合乎常情的事实:如果没有教授群体,大学断无可能成为知识创造的殿堂,思想激荡的圣地,自由精神的堡垒。

总体而言,美国教授拥有极强的独立性,很多时候甚至我行我素,不认情理,因而,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大学校长“管理”教授,比管一群猫还要难。大学教授独立性的保持,最根本的保障是其教职的终身制(tenure)。

一般来说,系科在助理教授任职的第六年上开始对其科研、教学和参与学校社会和管理活动情况组织评定,然后从系科到学院到学校一级一级地往上报,直到校董事会最后认定。一旦教授被授予终身教职,学校除非有“正当的理由”,诸如刑事犯罪等,而且还要经过冗长的行政程序,才能将教授开除。

教职终身制的建立,最初是为了防范企业家和慈善家通过对大学的捐助来干涉以至控制大学教授的思想自由和学术活动,使得教授在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传播任何有争议的思想和言论,都不会对他们的“饭碗”构成任何威胁。

大学教授所享受的保护在1994年又提高了一级。按照国会在1987年通过的对《雇佣中的年龄歧视法》的补充案规定,高校不允许强迫教授退休。这个新法案的实施,将取得终身教职教授的铁饭碗上又镀了一层金。

那么,耶鲁大学的教授,在学校里的地位又当如何?耶鲁300多年来形成的独立精神,已经深深地渗入教授群体的骨髓,他们以不向外来的政治压力、物质利诱妥协而自豪——18世纪中叶,托马斯•克莱普任院长期间,坚持耶鲁是私立学校,并十分强调大学的独立。为此,他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的干涉进行抵制,直至诉诸法律。至20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美国政府下令:凡是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的学生一律不准得到奖学金的资助。当时美国诸多名校全都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唯独耶鲁坚守学术独立的一贯作风,仍继续以申请者的成绩为考虑奖学金的唯一原则,完全漠视政府的规定。结果,耶鲁因此失去了来自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几度陷入困境,但其信念依然不变。现任校长理查德•莱温(Richard C. Levin)亦曾因捐款人对耶鲁所设课程及其教授聘任提出附加要求,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2000万美元的捐赠。

即使在前任总统布什被邀请回母校接受一个荣誉法律博士学位时,耶鲁的教授与学生也公开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那是2001年5月21日,传统的毕业日当天,当校长宣布授予布什荣誉法律博士学位时,学生们报以笑声、嘘声和哨声,一些应届毕业生还打出一条大横幅写道:“我们赢得了自己的学位,不要使我们的学位跌价”,他们还手持标语牌谴责布什政府在环境、死刑以及堕胎等问题上的政策。更有大约200名教授集体签字拒绝出席毕业典礼,认为无论是布什还是校方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沽名钓誉,因为按照布什当年在学校时候的表现和成绩,他根本没有资格接受那样一个荣誉称号。

加州大学前校长田长霖教授曾经说:“在美国,大家有一种认识,哪一个学校的教授力量大,哪一个学校将来就会成为最著名的学校。”教授治校不仅被伯克利奉为圭臬,也同样是耶鲁300年来所尊奉的。建校初期,经过3代校长的努力,耶鲁逐渐形成了董事会不具体参与校务管理、而由教授会治校的法规。在当时的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

理查德•莱温教授是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是美国常春藤盟校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他有着浓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治校经历。理查德•雷文教授治校成就斐然。他在任期间,耶鲁大学在美国大学排行榜上始终位居前列并多次排名首位。在重建校园的进程中,在改善和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大学的构想与实践上,理查德•雷文教授领导的耶鲁大学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目前的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培养总统等各界领袖精英而骄傲。

反观中国。在我国大学面临的重重积弊中,大学行政化,行政权力侵蚀学术权力是重中之重。面对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当然,体制的根本差异,或许是导致中美高校管理方式诸多差别的直接原因。举例而言,耶鲁大学要聘任法学院院长,学校会通过校友会组织向校友广泛地发放征询函,请他们推荐合适的人选,这就既让校友获得参与母校建设的体验,又能保证最终获聘的人选具有胜任之资历。但国内一些高校,往往是校内组织部门在盘来算去,视野狭隘且不论,行政的计算往往会压倒学术的考量。而一个不谙学术的人做院长,其后果可想而知。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9月19日以《朱清时:在深圳搞一块教授治校的试验田》为题,报道了曾以中科大不扩招及“原生态迎评”而蜚声海外、同时在治理学术腐败、淡化官本位、推进学术自由方面做出诸多制度努力的原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在主政中科大十年之后卸任的第二年,担纲南方科技大学(筹)创立校长,其肩上承担的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塑中国的大学人文精神、培育出诸多大师级人才的沉重使命。朱将其视为“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教育界及舆论一时间期许如潮。

祝福朱校长。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