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车,等人,等电梯时,我用手机看纽约时报,打发时间。英国bbc和卫报的中国报道,相对客观。不过,英国媒体过于关注本国琐屑事物,很少涉及中国。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倒是恪尽职守,不断对他国事物指手画脚,尤其关注中国。
看纽约时报,能了解到另一面的观点,知道国内主旋律以外的东西,开阔眼界。关于中国的报道,负面的居多。当然,也不怪人家。我们媒体对美国的报道,也挑不顺眼的炒。各为其主。
前几天看到一篇关于玉树地震的报道,措辞极不友好,情节以臆测和歪曲居多。事实上,经历汶川地震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灾难有着更深沉和成熟的情感,并不需要动员和煽情,大家便能自发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纽约时报这篇文章对救灾动机的臆断,居心叵测。
报道中,只反映一些负面的灾民观点。比如一名男子说,地震第一夜,他们试图营救一座倒塌的旅馆,被士兵所阻挡。经过汶川地震的报道,我们都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所以我也“臆测”一番,这是因为余震频频,非专业人员的营救,会导致受困人员的更大伤亡。
这名证人说,士兵对营救请求“置之不理”。我觉得是因为语言障碍,地震几天后,急需藏语翻译的消息广泛传播,吸引大量志愿者前去解困。报道里还说,灾民们认为救灾队并不积极营救。受困人员亲属撕心裂肺,而专业营救需要冷静和精密部署,这一定会产生矛盾。没有那个国家,会像汶川之后的中国那样,渴望见到更多的幸存者。
这篇报道的最后,用了典型的新闻笔法,引用一位“十六岁藏族小姑娘”的话,语气凄怨,“Maybe they don’t care so much because we are only Tibetans.”看得我又好气又好笑。见过拙劣的,没见过如此意图昭彰的。英语写作,含蓄点,艺术点好不好?
不过有些批评,也值得我们思考。比如,说中国媒体刻意回避喇嘛们在救灾中的贡献。喇嘛们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有组织的高效救援,避免了更多伤亡,功不可没。照片和镜头里,回避不开的橘红色袈裟,却藏在媒体报道幕后。
其实,宗教组织,在社会救灾活动里,是最有效率,最有公信力的民间组织。我们目前松散的志愿者组织和普遍被质疑的慈善机构,与人民澎湃的诚挚情感,完全不匹配。媒体也习惯了每次灾难过后,感谢党感谢政府。这喇嘛们的民间活动嘛,缺乏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自然不足挂齿。
要来多少次灾难,才能让民间组织所受的限制有所松动呢?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