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被称为“有竞争力的国家”?
是其丰厚的资源,富饶的土地?还是其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抑或贸易顺差,大量外汇储备?日本证明了资源贫瘠型国家一样可以成为强国,欧盟证明了高成本的劳动力也可以创造增长,美国则证明连续的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仍然可以持续强盛。
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一书中说:“劳动密集型国家竞争力仍停留在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已在追求生产效率的比较优势。”优质的资源能否交给合适的人(公司),生产先进的产品,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出口是一个竞争力指标,海外投资也成为一个重要指标。美国把所有新兴市场都当作其产品的加工厂,而其先进的经验技巧,核心技术等等,却放在本土的保险箱内。“如何提高生产率?”是中国后金融危机时代最迫切的转型问题,如何在新旧结构利益贡献的博弈中均衡发展?这需要中国所有面临转型企业的竞争意志,需要一个有任期的政府愿意做无限量的努力,也需要媒体在转型中给予建设性的激励与批评。
当中国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很快被亚洲新崛起的小龙们瓜分,而技术和品牌相融合的高层次竞争优势尚无建立时,企业、政府、媒体三者之间的团结共进,便显得十分重要。政策的制订能否激发企业主的积极性,而媒体对政府、企业的监督能否客观公正?能否以实践印证或修正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方向?这都会在转型期内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宝贵财产。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效率,会极大提升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媒体将在三者互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媒体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的平台上,反垄断、法律法规建设、教育水平的提升,有着密切联系和共同参照标准,因为同业竞争程度反应市场要素优劣、法律法规建设反应产业要素好坏,这是在同一价值链上。媒体就像蜜蜂一样,将花粉融合,促进开花结果。如果一味强调刺的功能,就会淡化传播花粉的重要社会功能。但如果没有刺,也会轻易被消灭,而失去独立个体的价值。
中国竞争力的可持续,重要的一点,是有多少媒体人拥有蜜蜂一样的勤劳、自觉、自强的精神。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