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调控而非减慢增长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在对宏观经济实现V形复苏达成一致预期以后,业内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出现分歧意见。在昨日举行的“搜狐证券2010年资本市场论坛上”,部分专家提出今年GDP增长率或可超过10%,要关注经济转向偏热的可能,但也有专家提出,目前经济并不存在偏热的可能性,全年来看也不会有太大的通胀压力。对年内经济是否有偏热的可能这一问题,各方有各方的观点,不过笔者今天读过FT中文网的社评《中国应调控而非减慢增长》,文中的观点更切合实际,应该是业内专家更应该关注的焦点问题!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都将GDP增长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发展经济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因此把经济增长作为政府首要目标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过去30年GDP以每年平均9.8%速度增长的同时,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却增长缓慢,至今不足美国人均收入的5%。而日本在它高速增长的26年之后,人均收入却超过了美国。虽然我国的收入基数太低是一个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原因。如日本和美国劳动者的薪酬总额占GDP比重一般都在60%-80%之间,我国则是非常低,而且还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

  中国在过去60年中的经济增长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如果中国能够让13亿人共同富裕起来,那才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所以现在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转变经济结构,如何更多地增加就业人数和最大程度上去带动消费方面。

  FT社评:中国应调控而非减慢增长(《FT中文网》)

  在截至上一个季度末的一年,中国经济增长了11.9%。即使是在好的年景,以这种速度增长的经济体也会引来世人的瞩目。在全球刚刚摆脱低迷之际,这简直让人惊叹。中国的成就能够带来什么教益?

  首先,政府刺激政策能够奏效,对此不应该再有疑问。拒绝承认这一点的华盛顿人士,也许可以到北京去看一看。中国经济产出的最新飙升,并不是由净出口增长推动的——事实上,中国贸易顺差在今年第一季度有所收缩,3月份还出现六年来的首个赤字——相反,增长是基建放贷大幅增长的结果。

  这种高速经济扩张能够持续吗?用这种方式是不行的:中国的信贷膨胀最终必然导致大量坏账,拖累银行。但这个问题是能够加以遏制的。中国的这些银行是国有的,它们奉国家之命行事,亏损也主要由国家承担。实际上,它们是事先就得到纾困,这与享有保证奖金的银行家有点类似。

  更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本身(而非只是推动这种增长的政策)是否过度得危险?目前有很多人担心中国正在过热。但是,我们有多个理由认为,中国能够安全地高速增长,而暂时无需踩刹车。

  理由之一是物价上涨正在趋缓。随着政府收紧信贷环境,消费价格增幅在截至3月的一年降至仅2.4%,小于2月份的2.7%。如果经济增长推高通胀,那将增强让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人民币升值已经是可能出台的措施,届时此举将压低通胀。

  怀疑人士眼中最为灼热的是住房市场。楼价的确在快速上涨。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基本上是局部的,局限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高端市场。大中城市整体楼价过去一年上涨11.7%,这种涨幅在增长乏力的富国看上去的确像泡沫,但在中国还算不上泡沫。在这里,这样的涨幅甚至还赶不上收入增长。

  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掌舵者面对的挑战,还不是日益膨胀的经济规模。他们必须操心的是经济的构成。极低的消费水平意味着,数十年来,可怜的中国人一直在补贴西方消费者的信用卡。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对应着较大的贸易顺差。让人民币升值也许能够改变这个格局,前提是北京方面真的接受这一点,即中国经济应当重组——减轻对净出口的依赖,转向国内需求。

  这种重组所要求的转变,还不只是人民币升值。必须允许家庭增加消费(消费信贷增长似乎表明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并且让生产性基础设施迎合国内需求。中国领导层还必须接受消费者获得更大权力后的政治效应。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治完全是经济实力的反映;中国的形式上的共产党也许还是宁愿从反方向看这个问题。(以上内容来源于《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