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新地产》2010年5月号
中国的房地产以及房价,早已是与全社会息息相关的问题,现在又演变成社会各阶层共同试图参与“解决”的态势。
今年的“两会”变成了一场“房地产大会”,在所有的代表提案中,与房地产或者说房价相关的毫无悬念地成为数量之最。一位中科院的研究员在政协会议上痛批高房价以及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并被媒体广泛报道;偶尔在一份综艺杂志上看到对崔永元的采访,在讲述了如何克服“抑郁症”和玩“老电影”之后,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发表了“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对当前房地产问题的看法,而且评论得竟然比许多经济学者和行业专家更在点子上。
媒体当然就成了“全社会参议”的大舞台。各地的电视台的财经节目隔三差五就要讨论一下房地产市场,而作为中央媒体的CCTV更是在过去房价飞涨的一年里持续地进行了炮轰、质疑以及风险警示,屡爽还试!就连本应面向全球化视野的博鳌论坛,媒体也将主要焦点对准了房地产话题,尽管内容毫无新意以及建设性。
但是,这种空前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没因此产生“共同认识”,事实却是意见分歧却在不断地加大。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博鳌论坛,作为开发商的潘石屹在鼓吹泡沫论(当然,脱离不了商人的本质,老潘没有忘记把他们公司的主业——商业地产给摘在外面),而出乎意料的是具有官方色彩的龙永图却信誓旦旦:中国房地产根本不存在泡沫!更要命的,是作为国家房地产行业主管部门的首脑,住建部长在同一时期发出了“分裂式”的讯息,一方面对媒体表示国家一定能够控制住高房价,因为“总理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转头又宣称中国房价在未来二十年都存在着上涨的压力,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全社会空前的意见分歧,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乱象纷生。中央政府从去年年末开始正式发动新一轮的政策调控,可是仅仅一、两个月的楼市淡静,在三月份就又形成了完全出乎大家预料的量价齐升的疯狂态势,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政府对楼市调控历史上所形成的最短的“观望期”。在“两会”之前,温总理提出要管理好人们的“预期”。但是在“两会”如此巨大的调控与遏制的“声浪”之下,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北京就连续拍出“天价地王”,购房者的抢购行动随之跟进,企业和消费投资者同时对政府的调控投了“不相信票”。随后国资委连夜开会决策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如果说多少有些“气急败坏”的意味,那么北京政府在“造成恶劣影响”之后的直接反应是“暂停热点区域的土地供应”,则完全属于“乱了方寸”。虽然北京政府很快又恢复了土地供应的计划,但从供应的项目来看,都是处于远郊新城“鸡肋型”的商业性地块,显然是怕再出“地王”而投鼠忌器,根本无益于缓解住宅产品的供求矛盾。
纷生的乱象,使得本来就面临巨大挑战的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的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新的方子到是很快就开出来了,4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首先仍然是通过提高首付和利率来遏制投资与投机的需求,同时通过加大供应,特别是加大“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房”的供应。与之紧密配合的是第二天国土资源部推出的18万公顷的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其中关键的是8万公顷的普通商品房用地,这个数量超过了去年全国实际住宅用地供应的总量。
对于需求的遏制,在短时期内肯定是可以产生效果的。但是,根本解决问题的还要靠供应。那么,国土资源部这个“自上而下”的供应计划最终到底有多大的“实际实现度”?尤其是“普通商品房”部分,除了要确保足够的数量之外,还要保证其足够的“普通”——普通到能够满足“普通的购买能力”。
国务院这次下达的政策部署开宗明义还是要“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换句话说,国家整体的住房制度的战略安排没有重大的改变。那么,仅仅依靠所谓的“完善招、拍、挂”制度以及加强行政推进的力度,就能根本性扭转目前不断“失控”的局面吗?答案显然是不容乐观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