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百年一遇的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商机,尤其是中国企业希望走出国门,挺进国际市场,对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实际运作时,其实是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中国企业需要有很好的团队支持,不仅国内企业,还需要当地了解情况的专业人士参与,如工程师,律师,会计师,审计师和评估师等等,尽管许多中国企业在中国做得很成功,但是到异地他乡,很多商业模式或本地化如果不能适应,并非也能很成功。我认为中国企业需要有思想准备,避免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

1。海外并购要目标明确。首先中国企业要知道自己到海外并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拥有海外的高新技术为国内公司所用,还是要利用并购打开海外市场,推销国内企业制造的产品,是为了建立公司品牌还是建立国际信用体系?是为了资源还是“抄底”获得好回报,时效也是很重要的,目标明确以后才能总体有节奏地进行。

2。并购要量力而行。中国企业尽管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壮大较强大,但是和海外的大公司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同等条件下,实力是需要衡量,加上国外的企业经常有其他金融机构的配合,而中国企业刚到海外,并非能马上获得本地的金融机构支持,国内的金融机构也不一定能配套,除非是国有企业,而海外对国有企业有抵触心态,所以蛇吞大象(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并非容易。最好和自己相关配套的能力并购,匹配并非更容易成功,减少磨合期。

3。资金需要到位。在海外并购之前,至少需要有10%的资金放在银行显示并购的资本,这样会促使并购的对方更加认真地洽谈,提供比较有价值的资料,让并购方论证,否则对方就缺少信心和中国企业洽谈,应付而已或满天要价,现金是王,如果中方能显示现金,这完全是不一样的谈判,可以加速成交,并且更便宜的价格并购。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很多好的项目就会被人抢先拿走,而且中国企业也会失去信用,以后去和别人谈会增加难度,所以需要有资金准备好,再去跟合作者谈。

4。决策要快,果断。中国企业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保持较好的资金位子,但是需要在经济复苏之前完成,否则,浪费的时间和机会,如果决策不果断,那么就会溜掉很多机会,对方就不可能给中国企业好的价位,或者说如果美国等金融机构恢复元气,他们还需要中国企业的投资吗? 中国企业需要掌握时机,如果只是想学习学习,那是另一回事,如果是真的要并购,就需要仔细论证,但又要在尽快做完尽职调查后,迅速决定。

5。相关人员到到位。并购前后,中国企业都需要有人才准备好,包括会双语的人才,在前期的谈判时进入角色,如项目经理,财会人员,甚至要考虑董事会成员,工程师,但是中国企业不能以为控制外资公司后,可以引进便宜的中国劳工,这是不现实的,也非理性的思维,中方的相关人员需要学会和原有的管理团队合作,遵重原来团队的高管及顾员,而不是非要控制并购企业的所有事情,磨合期是人员沟通最主要的因素。

6。沟通需要准确及时。沟通除语言之外,还有很多专业性,即使英文听得懂,但是理解上会有差异,如果没有及时地沟通,可能会误会,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使整个并购泡汤。双语人才很重要,还有专业人才的翻译也很重要,许多英文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意思,不是请亲戚,朋友帮忙翻译一下就行的。许多翻译者可能对国际商务也并非理解,增加沟通的难度,加上保密协议,有时是很矛盾的。翻译者要理解高级管理执行者 的意图,不能按自己意译或没理解透彻就翻译给对方。

7。需要按照本地的法律及规范。 中国企业到海外之后,需要按照海外的法律及规范。不能还停留在中国时的思维,最明显的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注册公司后,还标榜“我们中国公司”,其实是当地的公司,包括最低工资薪水,即使员工是中国来的,也需要按当地工资水平,这样才合法,不能拿海外的员工和国内的员工比较,如果不按照当地法规,甚至被员工告上法庭,那并购结果就麻烦多了。还有美国当地政府不可能像中国政府那样,人为地下指示支持企业,更不可能认为国外投资者需要很好地保护,政府只是提供法律许可下的服务,并购是企业行为,市长出面没出面并不重要,有的中国企业非要市长来接见,让人觉得可笑。

海外并购是很复杂的事情,希望中国企业能真正地做好功课,多听当地合伙人的意见,以双赢心态处理并购,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