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也要内容为王 没有内容产业不可能发展


何谓“手机电影”?为何要发展“手机电影”?如何让其健康发展?18日,第三届手机短片盛典高峰论坛在深大举行,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台湾世新大学副教授齐隆壬等学界专家与来自日本、韩国的业界人士围绕“手机电影的发展与未来”展开了热烈讨论。

称之为“手机视频”更准确

对于“手机电影”的概念,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一直都未有定论。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手机中进行观赏的影片称之为“手机电影”。论坛一开始,针对这一主题,嘉宾们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

智鸟认为,电影有其特定的拍摄和制作方式,应根据其外观、叙述方式、镜头语言和受众特点进行描述。现在通过软件等方式在手机上看到的影视内容充其量叫做“手机视频”,称之为“手机电影”还为时过早。

台湾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副教授齐隆壬和他的学生李明宇带来了两部用手机拍摄的短片。他认为,从字面上来说,手机电影很容易理解成用手机拍摄的电影。但电影最核心的必须使用“蒙太奇和场面调度”,这点手机显然做不到。因此无论是用手机拍摄的、还是通过手机播放器进行观看的影视内容,称之为“手机视频”更为准确。

商业推动与平民表达

关于为何要发展手机电影,在场嘉宾则持两种观点。本届年度盛典组委会主席陈伟明认为,巨大而潜在的商业发展空间是手机电影发展的重要前提。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达7亿,随着3G技术的发展,各种视频将通过运营网络达到用户手机。相比于互联网的免费模式,手机下载从一开始就是收费的。面对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手机电影将有7亿的潜在受众。这样的市场空间很自然就会催生手机电影,并促使其迅速发展。

另一种观点则是“普通民众的表达冲动突破了传统院线的束缚,通过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大众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表示,以前,大众只能被动接受由电影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影片。手机等多媒体移动终端的出现,给了大众更多通过影像表达自我、针砭时弊的机会。这些“生活化”的影像内容更具“亲切感”,更利于广泛传播,随时携带在身的手机无疑是最为便捷的工具。

“更值得期待的是,当创作群拓展到全民时,在未来的手机电影中,或许就会出现令人激动不已的好创意,这种将梦想还原给大众、让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做法,利于全民创意氛围的形成和创意人才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