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难反思:俄罗斯的矿井,看上去很美?


    昨天的一篇博文招来不少骂声,很显然,诸多人都没有看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这完全可以理解,总有那么一些人看东西断章取义,似乎总有发泄不完的愤懑要表达,那就受了吧。其实,矿难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着的。造成井下事故频发的原因很多,无论是体制上、管理上、对矿工的人文关怀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许多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事情发生之后需要的是冷静地分析和想办法,试图寻找解决的途径而不是一味地谩骂,因为谩骂根本无济于事也帮助不了仍然在井下工作的那些人。

 

    当你面对着一个无法撼动的行业规则的时候,当面对着由一个特定群体掌控的矿业整体格局的时候,希望有一个有专业人才构建的整体行业显得非常必要,尽管落实起来很困难。当它成为一种或许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时候,分析和试图推进它比谩骂和发泄来的更加实际。

 

    矿井是一座关系千万人的地下工厂,就目前中国市场来看,矿业是唯一一个能和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比相似或者相近的行业。但就伤亡率来看,建设一处工程和开采一百吨煤显然后者血腥味更浓一些,而后者的工作却比前者危险性小,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工程的每个环节上都有专业的人把控和监督,而目前很多矿区的生产很难保证各个环节上都能配备专业的人员。个中原因很多,也无需深究,因为那不是我要说的问题,只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专业人才缺乏客观上对矿难的频繁发生绝对起到了推动作用。

 

    矿难显然是个行业内的现象,就在昨天,美国西弗及利亚也发生矿难,就公布人数来看死难人数已超过王家岭矿难,不能就因此断定美国的管理方式和腐败程度远远超过中国的煤矿行业。事实是矿井安全问题是一个困扰全世界矿场的国际化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愿意看到矿难频发,无论是政府还是依靠矿工攫取暴利的矿主,所以事后的谩骂和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及显得软弱无力的一次性抚恤都不是讨论的根本,根本问题还是如何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想想办法,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哪怕只是一声呐喊。

 

    我查阅了一些国外的资料,了解了一下国外的矿区,事实上确实与我们国家存在着一定差别。俄罗斯的一些矿井更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至少在表面上,看上去很美。

 



荒野之中的矿场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略显荒凉。



巨大的传送带高高悬挂,有些冰凉的感觉。

 



多少让人能看到现代工业的痕迹,至少不是赤着身子在漆黑的矿洞里匍匐。

 



煤价不断上扬,但矿区总是摆脱不了衰败的痕迹,因为这里有着最原始和最廉价的劳动关系。

 



矿井结构图。

 

 

在中国恐怕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矿区,不是没有经济能力,恐怕没有矿主愿意在这方面花费银子。

 

深幽的矿井运输通道,走进去很难看到来时的路。


天底下所有的矿工殊途同归,没有谁比谁更优越,只有谁的老板更仁慈。



钢铁水泥和浑浊空气的坑道里,唯一散发着温暖的恐怕就是矿工被汗水浸透了的身躯。



这里的积水看上去就像映着霞光的风景,而灾难往往就源于这道风景。








  





灭火器瓶子的红也能让井下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和乏味,因为矿井就是一个孤独的世界。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