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华社连续发表了6篇聚焦房价的"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
6篇评论分别为《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新华社批房地产的系列评论刊出后,立即在网上引起了重大反响。
解读观点:
1、经济好转,房地产拉动经济的“使命”淡出
新华社连发6篇评论来痛批高房价,肯定是有用意的,仔细阅读6篇文章,每一篇评论内容都是导致高房价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去年房价疯狂上涨的时候,媒体怎么没有大肆发表评论,因为去年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房地产等固定投资类行业来拉动,今年的房价上涨的幅度并不大,由于经济好转,房地产行业拉动经济的“使命”已经淡出,高房价俨然已经成为了一颗定时“炸弹”,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所以调控房地产就成为必然。
2、可能是征收物业税的前奏
这6篇评论,是由浅入深,由投机者、腐败官员到地方政府,最终引到“税收政策,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地产人士都知道房地产行业的税费率相当高,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规费、配套费用等等,税费繁重并且重叠,很多的税费都是房地产行业特有的,非常不合理。而第6篇评论文章指出,税收政策,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整合税费,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税费率吗?房地产行业的税费现状就不合理,不存在提高税费的可能性!而可能是征收物业税的前奏,做前期的舆论铺垫!
3、不改变行业的制度体系缺陷,房价依然上涨
新华社这些评论文章对整个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影响甚微,主要起到舆论导向作用。中央电视台经济对话节目常常批评高房价,房价不还是继续上涨,舆论不会也不能影响房价的继续上涨。其实不改变行业的制度体系缺陷(商品房和保障房供应体系),房地产的涨价还会持续下去,大中城市的房价可能会在某个阶段调整,但是总的趋势肯定还是上涨!
4、国家将可能出台新的宏观调控政策
两会以前,大部分的调控政策都已经出台,我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已经说过,现在房价没有停止上涨的迹象,国家将会对现有的调控政策严格执行的同时(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很多调控政策执行不到位),中央政府可能会出台新的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如:规定政府直接监控房价,对开发商涨价实行审核执行;恢复执行90/70的户型比例政策,增加小面积户型的市场供应量,从而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满足首次购房者。
5、解决房地产行业的制度性缺陷才能降低房价
土地财政是各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在有些城市已经达到50%以上,这已经是不争事实,特别是工业不发达的城市,大量的基础建设、机构人员开支等让当地政府财政压力巨大,政府经营土地成为了中国特有的现象,所以地方政府不愿意看见房价下跌。大部分地方政府有没有多余的钱来建设保障性住房,即使财政实力雄厚东部城市也不乐意做,这对自身没有什么好处。而绝对垄断的土地市场,让土地的出让价格不断上涨,这些都将催生房价的不断上涨。
虽然二会上,国家重点强调了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但现实中执行情况是不乐观的。不能解决保障性住房难题,房价下降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地方政府希望保持房价不断上涨的现状。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