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百分之几就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亏损吗?


 2010年4月7日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中国大多数出口产品的销售毛利很低,人民币升值百分之几就会使很多出口企业亏损。这个说法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一方面与事实不尽相符:人民币在2005-08年间每年升值5%左右,总体升值超过了20%,但并没有发生出口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另一方面,这个说法犯了经济学常识性错误,理由如下。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出口企业以美元计的成本增加。如果只有一个企业成本增加,而该企业处于竞争性行业,本来毛利就低,该企业很可能因其成本的上升而亏本。但是,人民币升值影响所有出口的企业,当大家成本都提高时,以美元计的出口价格也会上升,而不会是成本上升价格却不变。至于上升多少,则取决于外国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弹性。如果弹性较低,则(以美元计的)价格上升的幅度会较大,而对出口数量的影响较小,最后是外国消费者利益下降较多,而中国的出口额以人民币计算当然会下降,但以美元计下降会较有限甚至可能增加。

 

需求弹性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第一是与中国企业竞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出口品对中国产品的替代程度。中国在与印度、柬埔寨等国家的竞争中,显然不是只靠低廉的劳动成本,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基础设施相对较好、政治比较稳定、互补品较多等。如果单以劳动力成本论英雄的话,我们岂非早已不是他们的对手了?要在出口市场上替代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的份额和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过去几年,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都升值了,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低一些。再者,中国企业(以美元计的)生产成本因人民币升值而增加也会迫使我们加强其他方面的优势,如投资的软硬环境、政府的效率及更高层次的互补品的生产。

 需求弹性的第二个决定因素在于中国的出口产品是“小预算产品”、“必需品”还是较贵的产品或者“奢侈品”。中国多数出口企业其实可以算作是生产的中间产品,是给别人做外包的,在价值链中占的份额较低,所以它们的需求弹性通常也较小。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微利特征,决定了其不会由于本币升值的传导而引发最终产品价格的过大的震荡。 

人民币的升值对出口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有一部分因生产投入中的进口品成本下降而抵消,究竟有多少,则取决于我们在生产出口品是有多少生产投入是属于进口品。另外,人民币如果升值会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从而也间接地减缓了出口企业总体成本上升的压力。当然人民币升值会给竞争力低下的企业带来困难。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赢利是建立在国家对币值低估的基础上,这样的企业的退出总体看应该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