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奢侈开会假新闻背后的真问题


  文/李清

  3月30日至4月2日,中国作协在重庆召开会议。有媒体刊登报道称,参会者住总统套房、坐奥迪轿车、吃上千元一桌的大餐。作家阎延文随之发表文章,痛斥参会者“恣意挥霍、尽情享乐”。对此,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回应称,假新闻给中国作协带来极大伤害,让与会作家十分气愤。同时中国作协发出声明,称会议期间没有任何与会人员入住总统套房,没有安排所谓2000多元一桌的宴席,用的是酒店平日标准的自助餐,参观等活动都是集体乘坐大巴、中巴车往返,要求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尊自律”。(人民网4月7日)

  尽管有很多网友表示,不相信作协声明中的内容,甚至要求公布自助餐的具体标准,笔者却从一开始起,就感觉相关新闻报道不尽可靠。因为凭生活常识可知,规模再大的酒店也只有几间总统套房,根本容纳不了200多人住。而一次有200多人参加的作协会议,组织方也没必要安排大家住总统套房。不过笔者想说,新闻报道虽有失实,舆论却反映出一些真问题。

  一是作家有没权力花纳税人的钱?笔者以为,舆论抨击作协挥霍、浪费,首先是因为他们开会的花费,用的是国家财政资金,而不是参会者自己的钱。如果聚会的是私企老板,哪怕真的住总统套房、吃豪华大餐,公众还会多加置喙吗?作为,作家应当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和各种待遇。作家住宿、吃饭用公款,让纳税人养着作家甚至伪作家,是难让公众服气的。

  二是作家需不需要官员安排工作?根据作协发言人的介绍,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回顾总结去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在会议期间,还有当地党政领导到会“与作家座谈”。提出希望本地作家根据“唱红打黑”等活动编100个故事,文坛大家们为重庆创作百首诗,等等。笔者相信,在大多数民众的意识里,作家的创作行为,并不需要由官员安排安排部署。

  上面两个问题归到一起,其实就是作协这一机构的定位和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因为只要作协是个官方机构,而不是民间团体,它就必然要靠拨款生存,要由纳税人养着。即使开会不住豪华酒店,不吃奢侈大餐,每年也要花纳税人不少钱。事实上,社会质疑作协体制,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这次撰文痛斥作协的阎延文,就曾“炮轰”中国作协,提出作协已经成了某些官员解决级别和待遇的地方,作协体制已经成为改革死角之一,建议作协回归文联,甚至成为作家工会。2008年时韩寒甚至声称,如果自己当作协主席,“下一秒就解散作协”。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作协的存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就说,“中国作家协会有一万个存在的理由”。应该承认,多年来作协还是干了一些事的,铁凝说的为作家营造创作氛围、为年轻作家提供平台等,也都是需要有机构来做的。只是,这些并不能证明,该继续由纳税人养着一个管作家的机构。对舆论的报道和质疑,作协不能只澄清细节,却回避重要的真问题。

  

  附记:酒店出具的证明,落款时间是4月2日,竟然能证明4月4日的事情。呵呵。